一则"太原公务员年入40万"的相亲视频引发轩然大波,成都警方迅速查明真相:这是某团队精心策划的摆拍闹剧,6名涉案人员被依法行政拘留(此前报道)。这场闹剧不仅揭开了网络人设造假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更暴露出流量经济时代社会诚信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佛媛"到"卖惨带货",从"假名媛拼单"到"假富豪相亲",网络造假早已形成完整的黑灰产业链。据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朋友圈人设包装"服务月销量过万,只需30元就能获得豪车、游艇素材库。这种产业化造假背后,是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在作祟。正如社会学家李强所言:"当流量成为硬通货,真实就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虚假人设的泛滥正在瓦解社会信任基础。婚恋平台调查显示,68%的用户遭遇过资料造假,直接导致相亲成功率下降40%。更严重的是,这种造假行为已突破法律红线。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可处10日以下拘留。此次警方行拘6人,正是对网络失信行为的严厉警示。
治理人设造假乱象需要多方合力。平台应当建立AI审核与人工复核的双重防线,对可疑账号进行信用评级;执法部门需持续打击专业造假团伙,提高违法成本;公众更要培养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保持理性判断。唯有构建法律规制、技术防控、道德约束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才能重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从古至今,"人无信不立"都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在流量狂欢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这份诚信的底线。当每个点赞和转发都带着清醒的判断,当每个创作者都敬畏真相的力量,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而非滋生谎言的温床。
编辑 肖海燕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