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他是“桥梁医生” 也是“专利大王”!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发明专利87项

阅读数:3489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参与港珠澳大桥等100多座大桥建设,获授权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

8月25日下午2时许,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见到郝天之的时候,他刚刚从防城港出差回到南宁。此次出差,正是为了当地一段桥梁的安全监测。

“我就是给桥看病的医生。”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天之风趣地自我介绍。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采访了解到,工作至今12年时间里,郝天之共申请发明专利8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9项,实用型专利29项。他的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该公司名副其实的“发明专利大王”。

▲郝天之在采集桥梁检测数据。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望闻问切”

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

为桥梁建设“把脉”10多年来,让郝天之最难忘的是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历。

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脊梁”,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代表着中国桥梁建设的先进水平。

自2014年开始,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和非通航孔桥110米跨钢箱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和监测任务。非通航孔连续钢箱梁的施工采用110米大节段整体吊装的方案,一次吊装吨位达到3000吨,在国内外钢箱梁吊装施工中属于最大节段,施工难度极大,对箱梁制造线形、支座对接孔定位、节段拼装焊接的精度要求都极高。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望闻问切’,为桥梁安全‘悬丝把脉’。”郝天之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考虑到海上作业的特殊性,根据桥梁的结构特点,他和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超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克服节段吊装伸长影响、温差影响大、拼装就位控制等多重技术难题。例如,针对港珠澳大桥大节段钢箱梁焊接收缩变形难监测的问题,提出了测量算法,研发专用传感器并编制相应监测软件,成功实现了钢结构焊接收缩变形自动化监测,出色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大节段钢箱梁的吊装施工监控任务。

大桥建设中,郝天之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项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获得了“桥梁施工监控数据远程自动化采集技术”“钢结构焊接收缩监测技术”等8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大桥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郝天之在实验室工作。

扎根一线

“桥梁医生”练就过硬本领

郝天之形象地比喻说,在大桥施工及建成通车后使用过程中,桥梁的检测、加固就是一个给桥梁看病的过程,同时要开出“处方”:桥梁有了病害如何诊治,可借助哪些先进的手段,以及如何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等。

检测的项目很细化,涉及各个方面,如桥梁是否有裂缝、渗水、混凝土剥落等情况。“我们会根据桥梁的破损做定位和记录,然后计算出桥梁的破损量,绘制图表和编制评估报告,为桥梁做养护。”谈到如何检查桥梁内部的“病症”,郝天之笑着表示,“医生可以用CT、B超检查人体内部,我们用钢筋探测仪,对可疑之处进行扫描。”

红水河罗天乐大桥(主跨跨径240米的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项目在大山之中,交通和通信都不便利。“当时车辆无法直达项目桥址,没有互联网,经常没有手机信号。”回忆罗天乐大桥的监控经历,郝天之说,那段时间,大家都住在板房里,房间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每天要爬摇摇晃晃近40层楼高的扶梯上下桥,进行监控测量作业。最终历时两年,顺利完成了我区第一座超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其纪录保持至今。

完成罗天乐大桥项目后,他先后负责完成东合大桥(主跨跨径190米的斜拉桥)、钦江特大桥(跨径252米的钢管混凝土拱桥)、鱼嘴长江大桥(单跨616米的悬索桥)等50多座新建桥梁的施工监控、100多座大中桥梁荷载试验。

郝天之感慨,虽然其中所经历的苦和累难以想象,但这些都是深入接触施工一线、掌握桥梁知识、积累经验的难得好机会,过硬的施工监测本领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业绩非凡

“好”同志做人做事获认可

采访中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在公司里,同事都喜欢称郝天之为“好”同志,既是对他本人姓氏的谐称,更是对他个人工作和为人的认可。

2009年,在承担公司第一座悬索桥重庆鱼嘴长江大桥荷载试验项目时,正值气温最低时。郝天之冒着风雪,白天爬主缆上桥塔架设监测设备,晚上通宵计算加载方案,在不可能的时间要求里拿下了公司第一座跨长江桥梁的荷载试验。同事们说,他是一个好榜样!

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四川、江西、广东……从事试验检测工作十多年来,郝天之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秉承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的理念,先后审定玉铁高速、三柳高速、贵梧高速、来马高速等10余条高速公路桥梁交竣工项目及200多座大桥试验检测项目。

作为桥梁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天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常常像老大哥一样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引导和要求员工在科研创新平台上主动作为。尤其在科技创新上,他和数十名青年骨干积极推动桥梁工程研究院科技创新,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等应用型成果。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了大量成果转化和推广,2018年以来新申请发明专利2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8项,引领公司科技创新新风尚。

编辑丨赖武慧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