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到的“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引发热议,不少家长对“任何形式”一词提出疑惑。打手板、打屁股式的家庭惩戒算不算家庭暴力?管教孩子,父母该如何把握惩戒的尺度和方式?1月21日,南国早报记者采访了南宁市部分孩子、家长,并邀请家庭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探讨。
父母吐槽:管教孩子,不“打”不骂有点难
本次家庭教育法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同时,我国拟立法规定必要时国家对家庭教育进行干预。
不少家长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疑惑。“这个范围是什么,拍手心打屁股算暴力吗?”市民覃先生认为,立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没办法量化。家长苏女士也认为,怎么定义家庭暴力得有个标准,如果是父母拿子女泄愤,这种暴力应该被监管,但如果是熊孩子闹事,家长不收拾就是纵容。
采访中,不少南宁本地的家长都表示管教孩子不打不骂有点难,许多家长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有时管教不听很难按捺住情绪。”市民谭先生抱怨。“孩子打一下都不行了?”家长陈女士自认为性格温柔,但看着孩子写作业拖拉,她有时气头上难免会骂孩子几句,或打孩子几下屁股,“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陈女士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赏罚分明的教育,光凭嘴说教未必就能把孩子培育成才。
各方声音:体罚惩戒,孩子受伤家长委屈
管教孩子,小打小骂的体罚惩戒为何会受到家长青睐?这算不算是家庭暴力呢?
家长刘先生认为,自古以来就有“不打不成才”的说法,加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方法,管不住就只能采取打的方式,“感觉有时吼几声打几下孩子才能记住教训。”
“不打吧,怕变熊,打吧,心也疼。”市民周女士表示,家长管教孩子其实挺矛盾。不过她看她姐姐管教孩子不是大声呵斥就是体罚,可亲子关系挺好,孩子的抗压能力也强。反观有些人小心教孩子,可孩子的受挫力却差。周女士认为,家长打骂孩子的初衷是为孩子好,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打骂孩子,家长认为天经地义,可孩子却不这么想。青春期的小玲(化名)因为夜不归宿被父亲责骂,两人争吵起来。父亲一气之下给了小玲一记耳光,她便离家出走还报警说被家暴。她认为,父亲动手打她是对她肉体和尊严的伤害,“我觉得特别没面子,他一点不理解我。”
“当妈妈跟我说‘滚,不想再见我’时,彻底崩溃了!”女生小芳(化名)告诉记者,她高三复读那年,因为妈妈觉得自己学习不在状态,就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让她非常难过。虽然事后母亲也跟她道歉,但每当她与母亲有矛盾时,就会下意识想起当年母亲说的那句话,这成了她心里的一根刺。
观点碰撞:家庭教育,该不该给娃惩戒
家庭暴力的范围是什么?管教孩子该不该用惩戒手段?对此来自法律、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
广西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蒋三努律师提醒,大家要区分家庭暴力和普通父母管教孩子的区别。在201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对家庭暴力有明确的定义,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跟当孩子犯错,父母对孩子进行一些罚站、打屁股、打手心等正常管教,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并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的孩子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惩戒。
南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心理咨询师苏倡认为,家庭教育法草案的提出,有助于让家长知道如何真正走入孩子内心,明白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家长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学习,成为合格的父母。她认为,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并不是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不能使用惩戒的手段,教育惩戒与对儿童的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在孩子幼年时,暂时收回玩具、取消游玩安排等,都属于教育惩戒的方式,必要时为让孩子记住教训,打孩子一顿也是教育手段。
对于管教孩子,广西首届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陈一则不主张暴力惩戒。结合自己接触过的家庭教育案例,他发现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是民主和谐的,更多是非暴力沟通。陈一认为,采用暴力管教孩子的家庭,实际上折射的是父母的无能,不能很好管控情绪,找不出更好的办法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通过暴力惩戒孩子,也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专家建议:适度惩戒,试试温和科学的方法
“惩戒不见得就要用暴力。”陈一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惩戒措施。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以口头警告或行为控制为主;小学低年级父母应多倾听和沟通;小学高年级父母管教孩子时可以角色分工;到了青春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征等。他还建议,家庭成员最好有一个约定俗成,对于管教孩子至少拒绝打人和谩骂。此外,陈一还特别提醒家长,家庭教育应该先是父母自我成长的教育,而后才是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完成家庭教育的过程。
苏倡也提醒,目前生活中的家庭暴力,除了父母对孩子身体上实施的伤害外,还有语言暴力。有些家长情绪一上来,往往口无遮拦,以为这样的方法才能“镇”得住孩子,却没想过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家长常常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心理的对抗,孩子学会撒谎,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苏倡建议,惩戒孩子需要有艺术性,家长不能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打孩子,同时要以不损伤孩子的身体为前提。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配合起来教育孩子。例如孩子犯了很大的错误,确实需要通过打的方式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父亲在打完孩子后,母亲可以事后搂着孩子告诉他,“爸爸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并跟孩子说清楚打他的原因和犯错的危害,而不是在孩子被打完之后,母亲跟着一起数落孩子的各种不是,给孩子造成心里阴影。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