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场所预防核酸环境污染工作指引
一、做好接种前物资准备。为减少接种点疫苗核酸污染,接种前,每个接种台应铺置一次性治疗单,并放置一次性治疗盘,盘内放置纱布且使用医用酒精浸润。
二、规范新冠疫苗接种操作流程。疫苗接种过程中,注射液排气应在治疗盘正上方完成。排气过程应注意避免产生遗液,若有遗液须滴入治疗盘内。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酒精纱布湿润,根据情况及时更换并按医疗废弃物处置。
▲12月28日,呼和浩特第二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工作人员给一位女士接种新冠疫苗(资料图)。图源:中国新闻网
三、强化接种点医疗垃圾管理。注射完成后,应有专人负责监督受种者将按压接种部位的棉签统一废弃在指定的回收容器内,不得带离现场。注射器、针头、西林瓶均应放置利器盒/桶内。所有医疗废物应集中收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未设在医疗机构的临时接种点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疫苗外包装盒和疫苗说明书要留存在接种单位,按医疗垃圾处理。
四、做好新冠疫苗破碎或遗漏处置。疫苗在冷链运输及接种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破碎或遗洒。如果发现疫苗破碎、药液渗出或接种过程中出现疫苗破损遗洒污染地面等情况,要参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性消毒指引(第三版)》要求,做好清洁和消毒。
五、加强新冠疫苗接种点清洁。每日接种工作结束后,湿式打扫地面,接种台、门把手、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每日按照要求完成消毒后再使用清水擦拭进行彻底的清洁。具体参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性消毒指引(第三版)》要求,做好清洁和消毒。
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管理工作指引
一、组织单位不良反应管理指引
1.组织单位要主动关心受种者健康状况,要通过单位已经建立的新冠防控每日健康监测等渠道主动了解受种者的健康状况。
2.要利用卫生健康部门的宣传材料普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科学处置。如,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和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以及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反应通常为一过性,往往不需处理,一般1-2天可自行恢复。
3.如有受种者出现发热超过38.5℃以上、反复发热或发热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其它身体明显不适症状(如,腹泻超过5次/日、反复恶心、呕吐),应及时劝导其就医,避免偶和其他疾病延误治疗。
4.高度怀疑受种者的疾病与疫苗相关,除及时就医外,也应主动向接种单位或所在辖区疾控中心报告。
二、接种单位不良反应管理指引
1.各接种单位要严格落实受种者完成接种后的30分钟留观制度,并要安排专人在留观区流动巡视。发现有身体不适者要主动问询,必要时请求现场急救人员协助处置。
2.各接种单位接到组织单位或受种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后,要立即指导受种者进行对症处置或临床就医。并要严格按照《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置方案》的工作要求做好信息报告。
3.各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辖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协助做好异常反应的追踪回访工作。
三、区疾控中心不良反应管理指引
1.区疾控中心要指导组织单位和接种单位做好不良反应管理工作。
2.区疾控中心要在2周内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和分类工作。
3.区疾控中心要对明确为异常反应的受种者开展每日回访,了解最终转归情况;对分类待定的病例,在未明确诊断分类之前,应每日回访,直至病例痊愈或明确排除异常反应诊断。
综合 | 北京日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