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郭燕群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广西交出了优异的答卷: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贫困人口收入提高,生活保障极大改善……广西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让贫困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百色地区的路网建设对当地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南族群众开启美好新生活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2020年5月,毛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2021年2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枝一叶总关情”来自亲人的礼物》,关注广西毛南族整族脱贫后的生活。
▲工人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扶贫车间里忙碌。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黔桂滇石漠化区,全县有6.45万毛南族群众。曾经,当地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改变居住环境,2016年以来,这里修建了上百条道路和桥梁,村里的路都做了硬化,一条全新的省道也正在修建。
如今,快递小哥可以很顺畅地驾车行驶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内的道路上,为村民们送货上门。冰箱、洗衣机、电视、跑步机、智能手机……新春佳节,一个个承载着新春祝福的快递包裹送到村民们的手上,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那坡县建立了扶贫车间。
当地因地制宜,菜牛、香柚、柑橘等一批特色产业逐渐壮大,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养殖、种植的专业合作社……毛南族整族脱贫后的生活,是广西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体现。
教育扶贫改变命运
“我觉得是教育扶贫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东升村的杨盛彪在2018年考上清华大学。他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得到了很多资助。比如初中时,除了不收学费外,学校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住宿费,并且还有生活费补助。“考上大学之后,享受了自治区扶贫助学补助5000元,地方政府奖励了5万元教育资金,马堤乡政府也奖励了1万元,还有爱心人士资助我。”
▲广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贫困家庭学生已实现“清零”。图为融安县初级中学里,学生在上课。
像杨盛彪这样通过教育扶贫改变自己命运的例子还有很多。2016~2020年,广西共计筹措教育脱贫攻坚资金820.34亿元,其中用于54个精准扶贫县446.54亿元,占总投入的54.43%。实施“全面改薄”“薄改与能力提升工作”等工程,统筹投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专项资金349.9亿元,其中,2019~2020年完成4406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并投入使用。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贫困家庭学生实现“清零”。全区控辍保学累计劝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4999人;累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81.86亿元,惠及人数819.19万人;累计下达营养膳食补助资金60.95亿元,受益学生860.37万人次。
看病就医更方便
近年来,广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2016至2020年累计投入资金164.7亿元,支持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110个县(市、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2996个,实现每个县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每个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标准化卫生室。
▲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更方便。
目前,我区已全面落实健康扶贫“198”政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贫困人口住院和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政策有效落实,医保联网结算实现村级全覆盖。
如今,贫困户到村卫生室看病就医更方便了。上林县明亮镇万古村的一名村民表示,以前去看病,一瓶药都要二三十元钱,现在拿药几元钱就可以了,还能免费测血压和血糖。
上林县明亮镇万古村村卫生室医生成凤英介绍,自从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改革以后,群众来这里看病,一方便二省钱,一般的小病都可以在这里看。“尤其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等的贫困户,费用可以给他们报销80%以上。”
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
如何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问题?据悉,广西实施住房安全动态排查监测工作机制,2019年、2020年新增4类重点对象7.8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并搬家入住,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同时,扎实做好搬迁后续扶持。截至2019年12月底,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全部建设完成,提前1年完成全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50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出台后续扶持相关方案及措施,实行“园区化”就业、“市民化”生活、“社区化”管理,16.06万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所有搬迁贫困人口已如期脱贫。
▲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部解决。
饮水安全,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曾经,缺水严重制约着毛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下南乡是环江缺水最严重的乡镇。2019年6月,总投资2500多万元的下南乡集中应急供水工程终于竣工使用。到目前,环江已建成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154处,28.4万人受益。
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地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区,多个村屯的村民长期面临“吃水难、水难吃”的困境。2019年12月,东山乡供水工程正式竣工。该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受益群众范围涉及东山乡的三联、弄谟、卡桥、江团、长垌、弄山、优雅等7个村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的弄冠村。
可以说,该项目的建成彻底解决了东山乡人民群众千年饮水愁的历史性难题,大大改善了东山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前我们日常饮水非常困难,要到山上去挑水。现在家家户户都通水了。”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一名村民说。
2018年11月起,广西再次以大会战的形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石山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饮水安全歼灭战。到2019年底,全区饮水安全战役项目完成总投资21.05亿元,巩固提升受益人口116.9万人,占目标任务的134%,实现了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
2020年继续巩固提升,全面完成2319个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运行管理“三项制度”,投入工程维修养护资金2.21亿元,保障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新闻链接
广西脱贫攻坚成绩单
脱贫摘帽
2015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万,贫困发生率10.5%,有5379个贫困村和54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33个、区定贫困县21个。2016~2020年,全区累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4.5万(含动态调整新增数),贫困发生率从10.5%降至零,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收入提高
贫困人口收入大幅提高。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773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1529元,翻了两番。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生活改善
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饮水、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同时,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贫困地区路、水、电、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区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20户以上自然村(屯)基本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所有贫困村通光纤网络、覆盖4G网络,所有贫困户用上生活电。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