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筑网铺路乡村富,广西整合979亿多元全力解决“老大难”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王艳群

“终于喝上了安全水,幸福生活更甜美!”2019年12月底,隆安县爱华村的村民敲锣打鼓,庆贺该村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该村连续40多年几代人接力找水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

2019年,隆安县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全县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3.2万余名群众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和饮水安全问题。

▲在玉林市玉东新区陂耀社区农家书屋,大学生志愿者引导孩子们读好书。刘钦明/摄

2016年以来,我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助推器”,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979亿多元,全力解决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贫困农村地区交通、电力、通信、教育、医疗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健全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我区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大大增强。

▲和谐号动车组在百色市田阳区头塘镇的田野上驶过。韦万忠/摄

想致富,先修路。“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通村硬化道路2066公里,建设自然村(屯)通砂石或硬化道路7.1万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6803公里,县县通高速率达96%,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792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道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砂石以上道路,建成民用机场8个。全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慢铁路、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等为主体的交通路网已形成,贫困地区基本建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路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借路出山”提供了便捷通道。

用电质量全面升级。全区累计完成农网投资434.6亿元,全面解决农网重过载、低电压、供电受限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供电保障能力,实现贫困户100%通生活用电、贫困村100%通动力电,加快贫困地区从“有电用”向“用好电”迈进。在升级电网用电保障的同时,我区把光伏扶贫产业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重要途径。全区有75个县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129个,总建设规模18.11万千瓦,并网以来累计收益约1.6亿元,惠及30多万户贫困人口。

▲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修建网络基站,实现贫困村通网络。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摄

电视宽带村村通。“十三五”以来,我区投入40多亿元实施3670个行政村通光纤网络,建设5425个4G基站。到2018年底,所有行政村已全部通光纤网络;到2019年8月,所有行政村至少设有1个4G基站,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如今的广西,哪怕再偏僻的村落,都可以安心地上网课、高兴地看电视、开心地做网商。

▲2015年5月8日,灵川县大境瑶族乡大毛洞村饮水工程建成。秦培 秦学/摄

饮水安全解民忧。五年来,我区投入专项资金51.5亿元,开展大石山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大会战、饮水安全歼灭战,补齐贫困地区水利薄弱短板,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农村人口803.2万。同时,投入工程建后运行维修资金3.6亿元,促进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行和长久发挥效益。

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广西石漠化面积达237.9万公顷,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我区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8年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8.72万公顷,减少率20.2%,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居全国第一。

▲南宁经开区茶柳坡光伏项目。周军/摄

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十三五”以来,全区共有5.22万个村庄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工作,2.65万个基本整治型、548个设施完善型、102个精品示范型村庄建设竣工。崇左市江州区“甜蜜小镇”等14个特色小镇成功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全区创建了46个自治区级特色小镇,全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综合占比达到63.4%。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