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大爱轮回!两年前她忍痛捐献儿子器官,如今因获捐肾脏得到新生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若凡

2019年,柳州的曾女士痛失爱子,21岁的独生子意外离世,她和丈夫决定捐出儿子可用的器官,让他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世界上。儿子离世让曾女士身心受创,患上了尿毒症,急需肾移植,近日,玉林一个家庭做出了与她当初一样的决定,让她获得新生。

▲当年,夫妻俩强忍丧子之痛,捐献出儿子可用的器官。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强忍丧子之痛,促成生命接力

3月4日,记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病房见到了刚接受完肾移植手术的曾女士。她说,万万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自己从一名器官捐献者的家属,变成了接受器官捐献的受捐者,整个人生经历了“死去活来”般的巨变。

▲丈夫唐先生照顾术后的妻子。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2019年4月1日,曾女士夫妇等着儿子国伟回家吃晚饭,左等右等没等到,却等来了派出所的电话——国伟在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意外。

曾女士难以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要立即回家卖房卖地,拼尽一切也要把孩子救回来。可是,医务人员告诉他们,孩子已经脑死亡。之后的近10天里,夫妻俩一直守在国伟身边,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他能醒过来。曾女士想摸摸儿子,却怕他疼。医生说摸吧,孩子已经没有痛感了,她不相信,“受了这么重的伤,怎么会不疼呢?”

最终,夫妻俩接受了孩子已经离世的事实,并决定捐出儿子的心脏,“我希望他的心脏一直跳动下去,这样我就觉得他还活着。”曾女士说,当时心脏和肝脏都已经有了匹配的病人,她却只舍得捐献儿子的心脏,“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心捐出去了,肝就留给我吧”。

▲曾女士夫妇当时签署器官捐献的相关文书。院方供图

器官协调员告诉她,南宁的一名终末期病人苦苦等待肝源已经很久了,国伟的肝脏正好匹配。“我的孩子已经走了,别人还躺在病床上等着救命,我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夫妻俩最终决定捐出儿子的心脏、肝脏、肾脏、胰腺等可用器官。

▲国伟的心脏捐献给北京的一名患者,当时柳州多部门协调确保“千里救心”。院方供图

国伟的心脏捐献给了北京的一名患者。心脏在另一个身体里重新恢复跳动后,器官协调员第一时间给曾女士发来一张图片,是心脏复跳之后监护仪上显示的心跳曲线。那根跳动的曲线支撑着曾女士一点点走出伤痛,“那张照片我一直存在手机里,时不时拿出来看一下,我就感觉到儿子还没走,还在另一个地方活着”。

▲当年柳州媒体对这起器官捐献事件进行了报道。网页截图

另一个家庭的大爱让她重获新生

丧子之痛让曾女士的身体一下子跨了。夫妻俩卖掉了柳州的房子,离开伤心地,回到湖南老家生活。

一年之后,另一个打击袭来——曾女士被诊断患上了尿毒症。医生告诉她,长期透析不是办法,最好能接受肾移植。

丈夫唐先生随身带着一张全家福,那张照片定格了一家人最好的时光。如今儿子走了,妻子身体垮了。唐先生说,再难,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他动员妻子接受肾移植,两人相依为命走下去。

▲唐先生一直随身携带着这张全家福。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去年11月,夫妻俩开始为肾移植做准备,只等待了2个多月就等到了匹配的肾源。2月21日,曾女士成功接受了移植手术,目前恢复良好。

回顾这两年的经历,曾女士说,当自己从一名做出器官捐献决定的人变为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时,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意味着什么。夫妻俩感叹终究好人有好报,“相信儿子在天之灵会理解、支持我们的决定”。

每个人都可能是器官捐献的受益者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主任廖吉祥告诉记者,曾女士接受的肾脏来自玉林的一名儿童,孩子去世后,那个家庭做出了与曾女士当初一样的决定,促成了生命的延续,大爱的轮回。

据介绍,器官捐献者的直系亲属需要器官移植时,在国家的器官分配系统里是可以获得优先权的,这也是曾女士能很快获得移植机会的原因之一。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促进器官捐献事业的良性循环。更多人选择拥抱大爱,生命接力就能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器官捐献的受益者。

在廖吉祥的办公室里有一面“生命之墙”,由许多心形图案组成,每一个心形图案里都有一个姓,和一个编号,代表着一位器官捐献者,每一颗心的背后,都是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每一个心形图案里都有一个姓,和一个编号,代表着一位器官捐献者。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廖吉祥说,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宣传,公众对器官捐献的了解增多了,器官捐献数量逐年增加,这面墙将继续记录那些关于爱与生命的故事。

▲近年来,器官捐献数量逐年增多。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