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4月2日是第14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开展多场线上线下讲座,提醒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日常表现,早发现、早干预,带孩子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4月2日,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广西教育出版社开展线上讲座。
据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治介绍,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成因尚不明确,起病于3岁之前,有人将自闭症儿童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
最新数据显示,自闭症的发生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率已由2009年的88:1,上升至现在的54:1。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人群,200多万的自闭症儿童,并且以每年将近20万的速度增长。4月2日,“我国每68名孩子中约有一名患有自闭症”话题登上热搜。
陈国治说,早筛查、早干预,有利于自闭症症状的改善和后续发展,2至6岁是训练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到专业儿科机构就医:孩子满一周岁仍对他人呼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回避眼神交流,喜欢独处;语言理解能力差,总喜欢说同样的话;具有某种特别偏执的兴趣……
由于自闭症孩子在生活中异于常人的表现和反应,易遭遇歧视和指责,加上长期的治疗,不少患儿甚至遭受到来自家人的“冷遇”。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与社会融合,家长可以做什么?
该中心孤独症儿童康教科副科长黄勤说,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后,家长要积极地寻找专业的康复机构,为孩子设置有针对性的康复目标,提供科学的康复干预。有科学研究表明,干预的年龄越早,干预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黄勤说,自闭症孩子最佳的康复时期是6岁以前,2至3岁时效果最好。让“星星的孩子”平等融入社会,这需要自闭症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她呼吁,请在见到他们的时候,不要用异样的目光看待,多要些理解与关爱。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褚瑞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