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南宁人大代表建议……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郭燕群 刘冬莲/文 苏华/图

南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南宁市将提升首府文化软实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遗迹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也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鲜活样本,南宁市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今年的南宁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观点:

多措并举打造南宁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民进南宁市委员会在南宁市政协十一届六次会议的提案中表示,南宁市的名人故居存在保护修缮滞后,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现存名人故居对外开放率不足20%,未能很好发挥文化价值。

名人故居具有人文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叶青等6位南宁市人大代表提出,南宁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存在不足。比如,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雷沛鸿故居,被分割成多个空间出租。因年久失修,处在破旧、损毁的边缘。此外,雷沛鸿故居由于产权人众多且意见不一,南宁市虽曾组织修缮,但效果并不理想。

叶青等代表建议,恢复雷沛鸿故居的原貌,处理好产权和保养问题;把雷沛鸿故居清理出来,使其具备对公众开放的条件。

民进南宁市委员会在提案中建议,设立名人故居保护专项基金,对名人故居分级分类保护,将符合条件、有潜力的名人故居开辟为各类纪念馆、故居展示馆等。建立名人故居旅游路径,让大家更容易找到名人故居。建立名人故居与各级中小学及高校的互动机制,定期开展特色研学活动。

顶蛳山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文化面貌最具典型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该遗址目前存在交通不便、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等问题,后续发展面临困难。林海等12名南宁市人大代表建议,多渠道改善现状并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打造成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复建南宁古城门备受关注。张荣等22名南宁市政协委员提出,古城门是南宁地域文化的重要区域和载体。建议高标准编制恢复重建南宁古城门历史文化遗存规划,将规划纳入城市历史文化及建设总体规划,同时与旅游发展规划衔接。此外,还要加大对南宁市历史文化研究力度,收集、挖掘、整理和保存与南宁古城门有关的历史资料。

走访:

部分遗迹成居民休闲好去处

4月12日下午,记者前往雷沛鸿故居走访看到,故居显得颇为破败。推门而入,里面还住着多户人家。站在大门口,可见多处晾晒的衣服、简易厨房、餐桌,像一个老旧杂乱的生活大院。

▲2001年12月,雷沛鸿故居被南宁市政府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图片均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的校名,来源于广西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家雷沛鸿。该校校长黄桂说,学校新生入学,他曾想带同学们到雷沛鸿故居参观、接受熏陶,但故居呈现的状态却不理想,觉得很是可惜。旁边的雷经天故居,利用好了也是很好的红色教育基地。他希望,政府能理清产权问题加强保护和利用,最好通过合理方式将私人产权变成国有产权,把故居保护得更好。

▲2001年12月,雷沛鸿故居被南宁市政府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了解到,南宁市部分名人故居等文物遗址由于产权关系复杂,合理利用的条件较差,有的还存在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问题,法律意识淡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随意性大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在走访中,记者也看到一些恢复重建或保护得好的历史文化遗址,成为大家休闲、拍照打卡的好去处,很受市民欢迎。比如,南宁市在民生解放路口恢复重建的南宁古城门——仓西门。虽然未完全建成,但许多市民在外立面整体呈现时,就纷纷表示要前往拍照打卡。

在南宁市邕江大桥北岸桥头东侧,有一段南宁古城墙。据铭刻于此的简介称,这是目前南宁市仅存的古城墙基,仅长112米,2005年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经修复,这里变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环境优美的休闲去处。“古城墙修复得很好,我们一家经常来散步。”4月10日,一名在此散步的市民说,南宁古称邕州,但印象中能被大众知晓的古邕州遗迹不多,现在越来越多市民来此休闲散步,或触摸古城墙感受邕城历史沧桑,或脚踏青砖,驻足江边享受软风吹拂。

▲2007年11月,南宁古城墙被南宁市政府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部门:

今年全面勘察重点革命文物

从南宁开始有建制以来,至今已有1700年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宁积聚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记者从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目前,南宁全市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585处,其中国家级6处、自治区级42处、市/县级241处、文物点296处。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1处,主要是革命烈士纪念碑、近现代革命人士故居,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党史文物遗存。

近年来,南宁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对全市文物开展修缮养护。其中,补充完善了130处文物标志碑和说明牌。2017年以来,南宁认定并公布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整理完善了1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记录档案。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开辟成为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并对社会开放,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和文化消费的胜地。

2021年,南宁市将组织对全市重点革命文物进行全面勘察,弄清每处文物的主要病害、保护难点和修缮利用的经费概算。其中,计划利用麻子畲坡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文物场地,建设广西土改历史博物馆。积极推进津头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周家坡古民居建筑修缮利用、林景云故居革命文物修复和红色文化专题陈列工程等一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将革命文物变成红色旅游资源。

南宁市还将加强革命文物修缮养护,加强文旅融合。例如,以南宁市人民公园为中心,打造专题红色革命旅游线路。同时,创新保护方式,积极研究探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新途径。

【两会微声音】

立法助推南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4月12日,在南宁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代表通道”上,南宁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建国介绍,“十四五”期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重点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中包括,加强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的立法研究,加快南宁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法 规的修改进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在提升绿城品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加强立法,助推南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三街两巷设地标大钟

三街两巷一期自开街运营以来,广受公众喜爱。田兵代表建议,在当前的三街两巷二期建设中,结合城市原点的概念,在水塔广场和仓西门附近规划设置地标大钟,作为南宁发展原点的标志,打造三街两巷地标,增强扩大三街两巷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保护利用娅怀洞遗址

娅怀洞遗址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的山洞里,2015年5月开始发掘。该遗址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保护存在短板和不足。 韦蔚兰代表建议,加大对娅怀洞遗址保护利用的经费投入。筹划建设以娅怀洞遗址为中心的 “ 那文化考古遗址公园”。此外,建议建设遗址博物馆 。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