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若凡
4月12日,一则“地产老总拒绝入院后猝死”的消息冲上热搜。消息称,一名房产公司老总凌晨就医时被查出随时可能猝死,其本人却拒绝入院,并发朋友圈吐槽医院及医生,结果5天后猝死。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采访南宁多家医院了解到,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猝死的先兆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很多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酿成悲剧。
缺乏医学知识且过于自信
网传消息称,4月6日凌晨,株洲中伟集团董事长游伟去医院就医,被查出心肌缺血,医生告知不入院随时可能猝死,他拒绝入院,并发朋友圈吐槽:医院还是不进好,一进就说要马上住院,说不住院随时猝死……老子钱还没花完!事还没做完!女儿还小,老婆还年轻,老天爷不收的。
▲当事人拒绝入院,并发朋友圈吐槽。图片来源网络
没想到,5天后的早晨,游伟猝死。此消息得到媒体证实后,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表示,这个事件反映出的已不仅是“讳疾忌医”,而是过于自信和缺乏科学常识,把自己“作”死了。
该事件也引发了不少医生吐槽,“因为胸痛凌晨12点看急诊,这本身就是一个高危提示,不难受会去吗?既然去了为什么不相信医生?”“一般大医院让你当天住院都是为了救你命,一个很直观的逻辑是:大医院的床位是非常紧张的……”
不管是出于对医生、医院的不信任,还是对自己过于自信,这个事件反映出的核心是普通人群缺乏医学知识。
不少人因为大意险些丧命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医院,发现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
南宁某医院食堂员工,在搬运一筐约30公斤的米粉时突然倒地,心脏停跳,好在得以就近送医,确诊是急性心梗,最终救回一条命。事后他告诉医生,其实一个月前他就出现胸闷的症状了,但他以为是重体力劳动累的,加上觉得自己身体强壮,就没当回事。
▲胸痛是猝死的重要症状,是急诊的关注重点之一。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摄
南宁市民庞勇(化名),体检时心电图已经出现明显改变,可是他没在意。一次运动后出现心绞痛,他打电话咨询一名医生朋友,说自己马上要去广州出差,能不能吃点药缓解。医生朋友劝他立即退票去医院,否则“上了飞机可能就下不来了”,他这才到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心梗,好在抢救及时。事后他发朋友圈称“一个电话捡回一条命”。
“信号”五花八门难以捕捉
关于此次事件,网友们的一个热议点是“到底什么是猝死的信号”,不少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现身说法,却发现大家的症状五花八门,很不典型,因此才容易被忽视,或是跟其他疾病混淆。
▲医院急诊通常都会显著标注胸痛患者就诊通道。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摄
自治区江滨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主任陈瑜介绍,心肌梗塞的症状确实有很多,最典型症状是胸闷、胸痛,多为阵发性的,通常不会持续很久,往往几分钟后症状就消失了。
除此之外,还会表现为很多其他症状,比如憋气、活动后上不来气、咽喉有紧缩感、左前臂胀痛等,有时还有类似腹痛的症状,会被误认为是胃病。
此外,一些长期患冠心病的人,耳朵上会有一个折痕,医学上叫“冠状沟”,如果发现这一现象,也要警惕,有可能是冠心病来了。
▲耳朵出现这样的折痕需要引起重视。 图片来源网络
鉴于这些症状不容易被普通人所重视,专家建议,最好通过体检提前掌握自己是否存在相关风险,不要等到真正发作时错过警示信号。
心电图检查很有必要
陈瑜表示,想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心脏方面的猝死风险,心电图检查是一个重要手段,有经验的医生能从上面发现约一半的危险信号。因此,建议先做心电图,如果有需要,再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造影。
预防猝死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饮食尽量清淡,不要太油腻,多运动,少动怒,尽量戒烟,不要熬夜。尤其是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适当运动是非常必要的,能增加心脏泵血能力,对预防心肌梗塞有好处。
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急诊专家则建议,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与平时不同的异常症状,尤其是胸闷、胸痛,首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坐下或躺下,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果确有异常,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亚健康人群运动前最好先做评估
现在,大量亚健康人群希望通过运动改变健康状况,可是带病运动往往不是健身,反而是“催命”,运动猝死事件时有发生,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运动猝死风险很有必要。
▲市民在医院接受运动风险评估。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摄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在自治区江滨医院接受运动心肺测试的人中,45岁到55岁年龄段有100多例,其中20多例在测试中出现了心肌缺血、血压异常升高等异常现象,意味着五分之一的人存在运动猝死风险。
专家提醒,需要进行运动风险评估的人群主要是亚健康人群,例如长期熬夜,久坐不动,以及年45岁以上的人。通过评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运动,适合什么强度、什么类型的运动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