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河池都安村民变身“超模”,身穿壮瑶服饰走上村头T台 | ​乡村振兴的幸福欢歌②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旺

【编者按】

又是一年“壮族三月三”,壮乡人民唱起幸福欢歌。近日,南国早报记者分赴多地采访,透过群众欢度节日的盛况,了解各地民族特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的情况,展现壮乡各民族和谐发展景象。

南国早报特别策划

河池都安村民变身“超模”

脚斗士争霸赛炫出武鸣村民幸福生活

=====================================================================================================

4月14日是农历三月初三,一场别样的T台秀在河池都安地苏镇拉棠村石桥屯上演。村民们穿上亲手缝制的民族服饰,提着当地的特色产品,走上村头T台。当天,村民以服装走秀等方式庆祝“壮族三月三”,展示农村脱贫攻坚的成果和对乡村振兴的期许。

村民变身“超模”,穿民族服饰走秀

4月14日,拉棠村一场别样T台秀吸引了不少游客。参加走秀的不是职业模特,而是昔日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村民。他们身穿秀美艳丽的壮瑶服饰,以走秀等方式庆祝“壮族三月三”。

▲当地村民穿着壮瑶服饰走秀。高东风摄

▲大小村民们穿着壮瑶服饰走秀。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陆旺摄

据介绍,村们穿的这些壮瑶服饰,多是当地村民自己缝制的。壮瑶服饰制作工序复杂,种类花样繁多,制作工艺精美,展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之美。其图案纹饰、色彩搭配还具有壮族、布努瑶社会生活的历史文化特征,对研究、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化和都安瑶族布努瑶支系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村民身穿壮瑶服饰走秀,并展示当地农特产品。高东风摄

走秀时,村民还展示了当地野生红葡萄酒、黄酒、旱藕粉、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瑶蜜、嘉豪牛肉、都安澳寒羊等农特产品,助力农特产品消费。

▲扁担舞表演。高东风摄

▲铜鼓舞等表演。高东风摄

▲俯拍铜鼓舞表演现场。高东风摄

此外,展演还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舞、壮瑶婚嫁、敲铜鼓、跳竹竿等表演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壮瑶婚嫁习俗表演。高东风摄

▲跳竹竿表演。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陆旺摄

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引客来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这次搭建的小T台位于该村活动中心的灯光篮球场上。该村活动中心还设有足球场、灯光舞台、公共厕所、环村水泥路、民俗文化长廊、风雨亭等公共场所。为了建好活动中心,村民们自发组织,出地捐款,投工投劳。据统计,截至目前,村民共捐16多亩地,捐款120多万元。

▲村里的民俗文化长廊壁画。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陆旺摄

“为了让村子变好,村民很团结主动,每一个人都出力。”村民老韦说,深受游客喜爱的民俗文化长廊壁画,出自患有小儿麻痹症、身残志坚的村民黄振智之手。

▲村内的健身休闲广场及足球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陆旺摄

此外,石桥屯村民自主流转土地60多亩,建立农民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百香果和蔬菜种植,奋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月14日,展演后村民和嘉宾大合影。高东风摄

目前,石桥屯已经成为都安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活动现场,众多游客拿出手机、相机,拍摄精彩的瞬间。高东风摄

除了村建及产业打造,地方政府注重挖掘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比如,将石桥屯打造成“地苏镇打扁担文化传习基地”,并将扁担舞搬上此次展演舞台。

▲都安瑶族筛箕宴。高东风摄

▲都安瑶族筛箕宴打造的长桌宴。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陆旺摄

当地政府还将都安的瑶族服饰制作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都安瑶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基地”。积极引进企业举办刺绣技艺、民族服装制作技艺培训班,通过设计、加工、生产,发展成为有市场需求的精美民族工艺品,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为实现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参加走秀的村民们开心合影。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陆旺摄

▲参加民族服饰走秀的孩子们。高东风摄

“这才是这次乡村振兴农民文化艺术节T台秀,所要展现的故事和意义。”都安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一负责人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