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冠年
“‘3·22’对防城港而言,意味着什么?那是这座城市历史上不平凡的日子,是一个工程名称,也是高级军事行动代号和机密。如今一切秘密已不存在了,但那个轰轰烈烈的历史时期永远值得纪念。”徜徉在防城港的港口码头,唐光东感慨万千。
唐光东说,“3·22工程”选址渔澫岛,当时这里十分荒凉,人烟稀少,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没有住房,没有电,淡水资源稀缺,物资供应极端困难。“在那时候,当地有句民谣:渔澫岛呀水茫茫,有女莫嫁这地方;抓到鱼虾没饭吃,一年四季闹粮荒。”
▲1983年10月1日,防城港开港盛况。防城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但就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建港人员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迎难而上,他们住工棚,睡地铺,头顶蓝天,脚踏荒岛,艰苦奋战,终于在1970年初完成了“3·22工程”,建成了2000吨级浮码头一座(长83米)、500吨级浮码头两座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其中包括码头、牛头油库、企沙卫东船厂、防城至港口公路22公里、防城至企沙公路32公里、江山至牛头油库公路7公里。
“海上胡志明小道”在完成了光荣任务后,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周恩来总理从大外交的角度上高瞻远瞩,于1972年11月11日作出批示:“不论越南停战与否,防城港应立即隐蔽扩建,限期完成。”
广西根据指示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建港会议,与会所有领导、专家一致肯定防城港具备水深、避风、回淤少的良好条件。
▲建港前地形图。防城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于是,1973年10月,防城港开始动工兴建广西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泊位。
1974年8月28日,国务院又批准将防城港逐步扩建为对外开放贸易港口。
1975年3月22日,第一个万吨级泊位竣工,从而结束了广西无万吨级泊位的历史,在广西建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为了实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防城港为外国籍船舶开放港口。1983年10月1日,防城港在1、2号泊位举行开港典礼。次年4月,防城港第一次成功引进并接卸广州远洋公司的万吨级货轮“贵阳号”,开创了广西沿海港口接卸万吨货轮的历史新篇章。这一年,防城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4万多吨。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