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记者走访南宁市部分预防接种单位了解到,由于近期处于手足口病流行季,带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的市民增多。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疫苗接种年龄、接种部位、补种原则等方面有了新变化。专家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1
手足口病高发,接种疫苗者增多
4月25日上午,记者在南宁市青秀区茅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接种疫苗。
“看了新闻知道现在正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今天就带着宝宝过来接种疫苗。”市民陈女士说。
▲4月25日,青秀区茅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幼儿接种疫苗。
据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每年4~6月和9~11月是高峰期。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的疫苗主要是EV71型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
“手足口病疫苗属于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每到发病高峰期,过来接种疫苗的孩子比较多。我们单位4月份以来已接种大约200剂次。”青秀区茅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医师梁巧巧表示,适龄儿童在接种了免费的一类疫苗之后,他们也会优先推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2
适龄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
据了解,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免疫规划疫苗)和二类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
“一类疫苗是由政府承担费用的疫苗,也是按规定必须接种的疫苗。比如卡介苗、脊灰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等。”梁巧巧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儿童入托、入学需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此类疫苗如果不接种,可能会影响孩子入托、入园、入学。
而二类疫苗属于需要家庭自付费用的疫苗。“二类疫苗的接种虽然不强制,但是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也同样很重要。”梁巧巧说,除了手足口病疫苗,建议孩子接种的二类疫苗还有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建议家长合理安排适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才能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梁巧巧表示,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没能按时接种疫苗也不要着急,短期延迟接种,基本不会对疫苗的接种效果造成影响,及时前往接种门诊进行补种即可。
3
儿童疫苗接种有了新变化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对疫苗接种年龄、接种部位、补种原则等内容作出最新规划与调整。
“新版免疫规划方案中的补种年龄延长了。同2016年版比,儿童疫苗补种年龄上限从14周岁提高到18周岁。”南宁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孩子到了14周岁基本上都能接种完需要接种的疫苗。但是还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自身疾病或漏种等,当时没能接种完疫苗的,现在即便是超过14岁也还可以再进行补种,但建议不超过18周岁。
此外,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儿童、正在接受全身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等特殊儿童,此前是不能接种疫苗的。现在接种医生可根据儿童的出生和疾病感染情况制定接种方案。
疾控专家介绍,新版免疫规划方案对部分疫苗也有了更细致的接种要求。比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或不详的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时间从“出生后24小时内”调整为“出生后12小时内”。
目前,南宁市正在开展新冠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工作,这会影响儿童常规预防接种吗?疾控部门表示,目前南宁市各县区在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也继续保障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各接种单位合理规划好接种时间,做到统筹兼顾,双管齐下。
科普提醒
孩子接种疫苗前后,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接种前:携带好预防接种证;为孩子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服,做好接种部位皮肤的清洁工作;如实告知医生孩子近期健康状况和上一次接种疫苗后是否出现不适或过敏情况,以便医生筛查。
接种后:留观30分钟,确定孩子无不适反应后,方可离开医院;接种后注意常规饮食,不要给孩子吃以前没吃过的新食物,以防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时,医生难以判断;口服减毒活疫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进热食;接种疫苗24小时后再洗澡,避免注射部位感染。
若宝宝有以下情况则不适合接种疫苗:
●发热(体温>37.5℃)、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疾病;
●患牛皮癣、皮肤感染、严重皮炎或严重湿疹;
●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或活动性结核;
●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或癫痫病;
●患重症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
编辑 易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