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北有徐工,南有柳工。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柳州市考察,首站便来到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月26日,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存车场检查即将外销的整车。 黎寒池摄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上个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这是总书记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时再次发出的“创新”动员令。

当天下午5时许,习近平总书记结束对柳工集团考察近一个小时后,全程为总书记介绍情况的“老柳工”曾光安对记者说,总书记考察柳工带给他们的更多是惊喜、惊奇。

为何惊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波兰访问,我也参加了相关活动,但没有面对面交流。这次总书记来到柳工考察,我能当面向总书记介绍柳工的发展情况,真的非常激动。”曾光安回忆说,看到总书记下车的时候满面笑容,感觉很温暖。

为何惊奇?“总书记对工程机械行业很熟悉,问我们装载机的零部件是不是完全掌握了技术。我回答说,过去有些零部件还依靠进口,但是现在我们每个螺丝钉都是中国制造。”曾光安说,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洞察力。

“总书记勉励我们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给柳工今后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曾光安告诉记者,面对市场发展新常态,柳工正努力布局工程机械产品新思路,将智能、创新、环保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升级。

创新,正是柳工的制胜之道。

60多年来,柳工始终坚守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创造了机械制造行业的诸多“第一”:我国第一台井下装载机、最大吨位的装载机等。改革开放后,柳工创造了单一型号装载机全球销售超过15万台的奇迹。柳工还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在行业中率先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经销商体系。

2015年,柳工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向绿色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进军。“柳工一直在引领中国装载机技术发展方向,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自主研发,率先推出5T纯电驱装载机适应高原、低温、矿山等极限工况的变速箱和控制器,动力强劲,低噪音高可靠性。”曾光安介绍说。

当天,在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半消声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询问了一款自主研发的纯电动装载机的情况。研发总监黄遂告诉记者,目前柳工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已成功推向市场,并应用于川藏铁路等极限工况。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从前,柳工的一些核心零部件,被国外限制和“卡脖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近年来柳工进行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布局,目前主要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已掌握在自己手里,传动件、发动机、铸件、控制器等部件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等减振降噪、智能控制等研发成果的应用技术在世界领先。

“这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有效提升了柳工产品绿色智能、国际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黄遂说,“柳工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持续探索智能化、电动化、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全面推进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链竞争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柳工的发展再次印证: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12月,柳工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坚实一步,成功引入7家战略投资者,并探索开展骨干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国企高管市场化和职业化改革,发展动力、创新实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柳工”装载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鱼峰”水泥,到“两面针”牙膏、“金嗓子”喉片、柳州螺蛳粉,一系列知名品牌成就了“柳州现象”。2020年,柳州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区的1/4。

在这背后,既有柳州延续的工业血脉,更有创新驱动带来的新动能,助推“柳州制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升。创新,无疑是柳州发展的“密码”。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增强老工业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柳州市委书记吴炜表示,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柳州将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在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的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更大成效。

编辑 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