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兰敏
2016年,南宁地铁1号线开通,当时45路公交车驾驶员陈小玲认为,这只是新增一种出行方式,但她很快发现搭乘公交车的乘客少了。除了地铁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使得公交车客流在逐年下降。为寻求发展,近几年,公交行业悄悄在改变。
▲现如今,公交车里挤满人的景象已经不多见了。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公交车客流逐年下降
据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管理科副科长苏妮介绍,近几年来,随着地铁1、2、3、4号线的开通,公交车的客流在不断下降。以南宁白马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为例,2016年随地铁的开通,该公司的76、83、6路等路线,客流减少了40%,后逐年下降10~20%左右。比如76路,以前1个月大概有50万人次,现在1个月大概有10万人次。
B14路公交车驾驶员王勇称,他所驾驶的线路从南湖公园到华成都市广场,客源主要是秀灵路到科园大道一带,目前客流比较稳定,但如果地铁5号线开通,客流很快也会受影响。
除了地铁外,南宁市交通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以及个人电动车等,“我出门,骑个共享单车到附近搭地铁,很方便,何必花时间去等公交车?”市民傅先生说。
▲如今,常规线路的公交车,以老年乘客为主。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当然,人们对公交车的“刻板印象”也是造成部分人不想搭乘的原因。李女士回忆说,十年前刚来南宁读大学的时候,周末和同学去市中心玩,1路公交车可谓车车爆满,硬挤也挤不上。“很拥挤、有异味、很闷热”的印象,成为不少人脑海中关于公交车的“代名词”。
此外,不少乘客表示,路面拥堵也是他们不想搭乘公交车的原因。“早晚上下班高峰时,路面都很堵,搭乘公交车很费时,有些路段在修路,通行也不方便。”市民庞女士称。近几年来,南宁市增加了不少公交车专用车道,但这些车道分时段,实际使用率不高,并不能彻底帮助减轻路面拥堵的情况。
公交车不只是交通工具
2017年,7路车被调整线路以后,驾驶员潘朝鸿坚守在岗位上,“不管人多人少,安全护送好每一班车,是我的责任。”潘朝鸿说。7路车途经工业园区,乘客大部分为上班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潘朝鸿发现,搭车的人除了上班族外,还有公交迷、想借由公交车了解城市的人。
有一次,一对老年夫妇搭乘7路车,从始发站埌东站坐到了终点站仁信良信路口。夫妇俩准备下车时说,年轻时,男方曾在仁信良信路口附近生活过,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特地从东北赶回来看看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驾驶员陈小玲说,有不少年轻人会选择搭乘公交车体验南宁的城市风情,“公交车坐一圈下来,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真正的样子。”由于服务态度好,陈小玲还收获了一批“粉丝”。
▲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坐着公交车寻找城市里的别样“味道”。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南宁邕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营运服务部经理杨扬称,为了满足乘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吸引客流,公交企业正在推行品牌线路,比如B206、5路、9路等,都是精品线路,这些路线的驾驶员接受专业培训,车内进行装饰,并设置便民药箱等,人性化的服务也稳定了部分客流。接下来,该公司还打算推出一些“红色主题”的线路。
寻求转变,它在“华丽转身”
据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管理科介绍,目前南宁市共有284条公交线路,其中有92条为定制公交专线,其余的是常规线路。
“推行定制公交,是公交行业寻求发展的方式之一。”据苏妮介绍,定制公交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由公交车进行点对点的接送,目前以学生为群体的家校定制公交最受欢迎。这种方式,让公交企业从“端菜”服务变成“点菜”服务。接下来,部门还将继续推出约100条定制公交线路。
定制公交逐渐壮大,是否意味常规公交线要减少?对此,苏妮称,公交车虽然客流下滑,但一直是主流公共交通出行工具,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交通部门持续做好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对于一些和地铁重复的线路进行重新调整,同时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并继续推行微循环路线,优化公交接驳地铁线路,推出乘车优惠方案。比如今年初,南宁市推出公交地铁换乘优惠方案后,南宁市实体市民卡的办卡量较2019年增长了5倍。苏妮称,这几年,南宁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大家环保出行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