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人生大事,这也就吸引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个特殊群体,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近日,教育部就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诈骗案例和虚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教育部网站截图
案例一:出售高考试题均为诈骗行为
今年5月,安徽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在网上以“出售高考试卷答案”为名,骗取家长及考生钱财。警方经分析研判,迅速锁定了江西籍嫌疑人黄某。原来,黄某通过QQ进入多个聊天群,谎称自己有渠道可以买到高考答案,以每科1.5万元的价格将所谓的“高考试卷答案”出售给家长及考生,诈骗安徽、山东、湖南等五省10余人,骗取钱财10余万元。目前,黄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广西桂玺律师事务所律师 莫锡娟: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涉嫌诈骗罪,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律师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考生及家长不要心存侥幸,购买所谓“高考绝密答案”。
南宁二中送考老师 蓝荣升:相信老师,我们平时都会该做的题目,该练的题目,我们都练到的。
此外,每年高考前,还有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往往通过网站论坛、QQ空间或自媒体建立标题栏,发布空白内容的“占坑帖”并隐藏,考后再将从网上获得的试题内容等重新编辑到“占坑帖”中并公布,以此制造考前获得试题或“押中真题”的假象,并作为噱头进行培训辅导宣传。教育部和老师们提醒,“押中真题”系虚假宣传,真实目的就是实施诈骗,谋取利益。
南宁二中送考老师 蓝荣升:教育部门他出好题后,一定上网去百度过、查重过的,不可能有一样的题型的。
案例二:使用考试作弊器材属于违法犯罪
除了考前“占坑”考后“押中”,近几年,一些不法分子还在网络上兜售作弊器材,从仿形橡皮、直尺作弊器材到低频隐形耳机,再到调频手表与“枪手”遥相呼应,宣称只花千元就能轻松考过,甚至部分网站还发布“替考”“枪手”等信息,诱导考生作弊。
广西桂玺律师事务所律师 莫锡娟: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除此以外,教育部还提醒,录取过程中不存在“内部指标”、仿冒招生网站也需警惕,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编辑 黄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