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雷小琴
花1元购买了一包饼干,一口咬下去竟然是软的;每公斤10元的豆腐干发硬,还有异味;特价买的乳酸菌饮料,过了保质期还没喝完……不少消费者购买了临期食品后,体验感却并不好。对于临期食品,商家都有哪些处理办法?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选购临期食品?有关部门是否应出台细则,对临期食品加强监管?南国早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临期食品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本版图片均为南国早报记者 雷小琴摄
△一家超市专门设立了临期食品专区。
商超:
定期清理临期食品
在一些市民的印象中,临期食品大多是还剩几天、十几天就会过期的食品,其实不然。周先生曾在超市工作多年,对于临期食品的管理颇有经验。他说,在食品行业中,只要是距离过期时间还剩1/3的商品,就不宜进入到连锁零售商和线上平台销售了,这在流通行业中被称为“允售期”,毕竟新鲜的食品品质更高。因此,有的商家甚至会将保质期刚过半的食品划入临期食品管理范畴。
记者走访发现,在南宁多家大型超市的收银台旁,都设有临期食品区,一般摆放饼干、杏仁棒、瓜子、饮用水等临期食品,工作人员会定期对这些食品进行清理。“每天都会检查临期食品包装是否完好,是否还在保质期内。如果保质期还有7天,就要下架处理。”南宁民族大道一家全国连锁超市的副总经理梁先生说,超市的临期商品分为食品类、日用品、鲜食类三类,其中又以食品类居多,有专门陈列临期食品的货架。
梁先生说,对于临期商品,超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比如保质期1年以上的商品,提前60天就会转为“临期”,提前7天下架;保质期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商品,提前30天转为“临期”,提前7天下架。在价格方面,首次列为“临期”的商品降价幅度为原价的50%,接着为30%、10%,直到下架。对于肉类、低温酸奶等保质期较短的食品,优惠力度更大,一般进行“买一送一”甚至“买一送二”的促销活动。对于当天到期的生鲜商品,如果营业结束时还没卖完,就会采取报废处理方式。
市场:临期食品成为新风口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从供给侧来看,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淘宝与科普中国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210万人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
食品销售行业资深人士李先生告诉记者,在线下,临期生意经历了超市“买一赠一”的捆绑销售、大型商场专门开辟打折货架、临期折扣专卖店遍地开花3个阶段。临期食品的消费人群,也从单一的中老年群体转变到重品质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
近段时间突然出圈的临期食品,吸引了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张倩莎的关注。她表示,食品从工厂、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每一环都顶着保质期的压力在赛跑,这也对各个环节的能力提出要求,完美的流通效率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临期食品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张倩莎说,今年4月29日颁行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提出,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不过,如何加快流通效率、减少临期食品的出现,一直是食品流通行业存在的痛点,也是一个“钱景”巨大却空白的市场。因此,在成为热门话题后,临期食品就成了一个新的投资风口。
张倩莎说,她关注到一家起源于上海的临期食品连锁店,短时间内已在全国扩张至150家,店内销售的70%商品是零食,离保质期越近的食品价格越便宜,顾客以年轻女性为主,客单价为10元上下。“这种专卖店的出现,既能让商家及时出清商品,又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低价购买需求,可以说是双赢之举。”
专家:购买时别盲目冲动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女士说,读大学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她又爱吃零食,于是经常到超市购买打折的临期食品。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便宜没好货”的情况:每公斤10元的豆腐干,打开后发硬、发臭,难以下咽;特价的薯片,打开后发现已变成了碎渣;打折的袋装硬糖,已经融化、变软黏在糖纸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尽管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但在很多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一分钱一分货,低价的商品多少可能会有点问题。
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够放心食用?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维权专家表示,处于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在包装完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保障,可放心食用。不过,专家也提醒,食品一旦进入临期阶段,影响其安全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会增加。譬如,食品运输贮存条件不达标,即便保质期未过也可能变质。此外,网购是时下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而售卖临期食品一旦成为一些电商的专门业务,即意味着食品的流通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其溯源管理会更困难。
广西营销专家、南宁学院副教授覃杨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消费者对于产品促销的价格比较敏感,容易产生冲动型消费。对于临期食品,应该理性选购,根据商品的保质期时长,结合自身的需求选购,不能因为优惠力度大就大量购买。同时,要注意购买后的贮存问题,应按照商品标签的要求进行贮存,尽快食用。
行业:
销售临期食品可减少浪费
此前,不少商家曾被爆出过修改食品“生日”的情况,在“过期”的压力下,临期食品商家是否存在修改生产日期的情况?
广西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东栋认为,临期食品专卖店的出现,说明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了,商家对临期食品做了明确区分,消费者能根据自身需求购买,不用担心买到过期食品。同时,设置临期食品销售区,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符合打造节约型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和反对浪费的发展理念。不过,吴东栋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临期食品时,要根据食品的性质进行选择。例如,预包装食品只要在保质期内都可以放心采购,半成品和熟制品只要购买后尽快食用也基本没问题,临期鲜活食品则要注意其质感、口感等性质的变化,确定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才能购买。
对于以“白菜价”出售的临期食品,张倩莎表示,临期食品销售必须守住食品安全这一底线,竭力避免销售的无序泛滥,要积极探索和完善临期食品流通销售渠道的规范管理制度,保证渠道的专业性、可靠性。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生产者和经营者虚标生产日期、保质期的情况出现。对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销售过期食品等不法行为,要重拳出击,绝不手软。
覃杨也表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政策。行业更需要加强自律,以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编辑 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