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宁大桥,由北端向南眺望,目光所及,是中国-东盟金融城高楼林立、气派非凡的画面。如果是最近几年没有来过南宁的人士,定会被眼前这一幕深深震撼。
官方数据显示,已有220多家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广西服务基地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平台相继在此落地。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域已初具规模,金融中心集聚功能逐步显现。
这一切,都源于广西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步伐的坚定决心和魄力,多项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和行动。
2008年年底,百色田东县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通过优化农户信用信息体系,搭建农村支付体系、产权交易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构建了包括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组织在内的“六大体系”,最终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田东模式”,田东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芒果之乡”。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还在全区升级推广,涉农资金不足、农民贷款难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金改红利,在八桂乡村大地播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金融业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短板,不断打通金融服务“痛点、堵点”,以“支农支小”为立足点,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持续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提质降本。金融业改革创新,打通条条血脉,激活创新创业热潮,壮乡处处生机勃勃。
进入“十三五”时期,广西金融改革更是加速推进。2018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加强统筹、突出重点、扎实有序的不懈努力,我区“六大”改革创新全面向深推进,形成一批金融改革突破性案例,建成一批重要金融发展平台,金融开放门户成为我区金融发展大引擎、开放合作大平台。
这场覆盖全区的深刻改革,带动广西金融业大步向前,成为我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2020年末,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557亿元,占广西本外币跨境收支的40.75%,其中与东盟跨境结算量681亿元,占广西与东盟本外币跨境收支的60%,人民币继续保持广西与东盟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地位。
建党百年之际,从偏远山乡到边贸互市,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从重大项目到小微个体,都深深烙下金融改革的印记。广西金融业由相对滞后到蓬勃发展,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渐行渐近。南国早报聚焦广西金融行业的实干实绩,推出《百年风华盛 金融铸辉煌——广西金融行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奏响金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和谐乐章,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编辑 吴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