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子浩,广西大学中文系95级学生。
我于1995年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从狭小封闭的高中来到大学,首先感到的就是空间巨大,作为一名新生经常需要问路。
▲资料图:广西大学时代广场
比如,那时的“西伯利亚”和“老人村”。“西伯利亚”是指校园西南角住着自考生的宿舍区域,有一点点自嘲。“老人村”则是指校园围墙外的一片住宿区,那里可以满足拖家带口的已婚学生的需要。
那时的广西大学有很多荒地,“野”味十足。比如,后来成为西大商业区地标、被师弟师妹们怀旧的“狗洞”,那时只是一片围墙与道路间的荒地,有一张水泥乒乓球台,边上有一间红砖工具房,存放着配给新生的小书桌。
由于校园大,上课的教室不确定,单车成为了来往于教学楼之间的交通工具。我就曾经有一辆大骨架的单车,还帮过一名师兄的大忙。那是晚饭时间,他捧着饭碗,边走边吃,突然在篮球架下滑倒,然后脸色惨白、缩着身子起不来了。原来,他一只手的拇指肌腱被啤酒瓶碎屑刺伤,伤口很深。我立即拖出单车,几个人将他抱上后座,一路呼喊狂奔,将他推到了医院。
从空间说到时间。我们每周有一次早操,学生会会检查宿舍,以防止我们睡懒觉。周一到周五,上午一、二节通常有课,三、四节和下午则多是自习时间,可以到空教室自习,或者去图书馆。要学习,宿舍不是好的选择,因为有人洗衣、唱歌、打牌或者聊天。
傍晚到天黑之前,是体育活动的时间。足球场有点远,而且人太多,我们一般会找个空地“踢小场”。晚自习就近选择三教一、二楼,而如果想安静或者私密一点,可以去靠近中心花园的一教,或者二、三教的高楼层。机一阶通宵亮灯,适合复习考研。夏天晚上熄灯后,一教101室常有人在点蜡烛弹唱。
以上,是我对20世纪末广西大学状貌的一些具象记忆。一己之见,可能是片面的,但一直存于脑海。唯愿母校在未来征程里,进一步把握教育规律,稳健扎实,继往开来。
戳链接了解广西大学校庆征文投稿详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丨陈秋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