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广西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满怀豪情,艰苦奋斗,努力探索,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1964年7月15日,南宁市邕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南宁人民靠舟楫横渡邕江的历史。
▲1962年11月26日,南宁吴圩机场启用,揭开了广西航空史上的新篇章。
从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国家给广西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比“一五”计划时期增加了2.2倍,这时,广西从城市到农村,掀起了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党中央也组织了一批先进企业和人才支持广西建设。
▲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党中央为广西安排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青狮潭水库便是其中之一。
▲在农业调整中,农业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农机具开始推广,化肥、农药普遍使用。图为农场工人正在使用机械春播。
▲1977年12月,自治区革委会发出《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正式恢复了高考制度。
1969年,由柳州机械厂和柳州农械厂联合生产的“柳江牌”汽车面世,结束了广西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柳州机械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对051油锯进行技术攻关。
▲1961年1月,“红河牌”35型拖拉机到北京参加全国八省、市拖拉机试验评比,获专家一致好评。
同时,广西的科教文卫事业也不断得到发展。1958年,柳州市彩调团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由此引发全广西各剧种创作、上演《刘三姐》的热潮。随后,根据刘三姐创编的电影、歌舞剧、交响音乐套曲等艺术节目陆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引起巨大轰动。
▲1960年,代表广西文艺最高水平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在全国各地进行巡演。
▲1978年5月,广西召开科学大会,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图为合浦珍珠公司的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工作。
▲20世纪70年代,来自天津的医生到偏远村寨开展巡回医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来源丨广西新闻网 自治区筹委办宣传文化组供图
编辑丨陈秋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