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徐庆成 农玉曼 实习生 贲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在全区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南宁乃至广西的楼市将带来什么影响?作为此类房的保障对象——新市民、青年人又有什么期待?广西住建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让《意见》更好落地实施?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1
记者调查:保障性租赁住房市面不多见
“宁愿多花几百元,也要住得舒服一些。”刚从海南一学校毕业回到南宁的小陈告诉记者,6月份,她在58同城、安居客等平台先后对比了南宁建政路、东葛路、五象新区、埌东等地段的房子,最终以1400元/月的价格租下了位于埌东片区的一套单间公寓,虽然租金比较高,但距离上班的地方近,配套也比较完善。
记者走访发现,租房是新市民解决住房的主要方式。以南宁为例,出租房的租金在不同片区差别比较大,如虎邱村、长堽村、大沙田等城中村内,单间价格在400~600元区间;而埌东部分城中村及五象总部基地的公寓,单间价格在800~1600元区间;凤岭片区的小区单间房价格则在1800~2600元之间。
近日,南宁市住建局发布《2020年南宁市房屋租金参考价(居住用房)》显示,同一区域的街道内楼梯房和电梯房租金相差1~8元/平方米。以40平方米的单间为例,青秀区南湖街道的租金参考价为1352元/间,而东盟经开区仅为495元/间。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租赁住房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商品性的租赁住房,租房价格由市场行情决定;另外一类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等。如今在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租赁住房,鲜见保障性租赁住房。
▲城中村是不少新市民在城市解决住房的首选。 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2
市民说法:公租房让自己有机会扎根城市
记者从南宁市住建局了解到,目前南宁市公租房在市辖区(七城区)共建成65323套,累计帮助约20万个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目前南宁市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主要解决本地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因公租房对申请人的收入、户籍、工作时限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许多新市民、青年人并不符合标准。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是幸运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刚来南宁上班的时候工资很低,根本买不起房。后来通过申请,她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公租房,租金每个月不到270元,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几年,她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家四口,政府也为她将32平方米的单间调整成为51平方米的两房一厅。租金比同地段的价格低一半以上,大大缓解了这个小家庭的经济压力。
“公租房让我们一家有了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机会。希望政府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让更多来南宁发展的新市民、青年人能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李女士的话,说出了很多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心声。
3
专家说法:平抑租金有利于青年人提升幸福指数
面对大城市里不菲的房价,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新市民、青年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是,长租公寓因违规建立资金池等行为频频“爆雷”,损害了不少租房者的利益。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带来哪些利好?
有业内人士表示,该政策一旦在广西落地,能带来诸多利好。首先,保障性租赁住房会平抑市场租金水平,有利于租客降低租房成本,提升居住幸福指数;其次,产业园区保障性住房的配套比例从7%提升到15%,且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公寓,能解决园区配套不足且产品错配的问题;再次,加强金融支持等措施,对于企业而言,则可以以更低成本拿到资金。
“这是国家在住房建设和供给方面的一个重大信号,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或将是今后房地产企业探索、转型的一个方向。”住建部门的专家指出,有数据显示,目前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成本占了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45%左右,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可以更好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4
主管部门:正在制订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区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问题日益显现,部分中心城市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对租赁住房需求量较大,住房还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等问题。
《意见》出台后,广西将如何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记者注意到,广西住建部门的年度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加大租赁房建设与供给。7月17日,自治区住建厅起草的《关于在企业中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待这一政策实施后,将支持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或将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面向企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逐步建立与职工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一张床、一间房、一小套房”住房保障供应办法,以解决部分中心城市新就业无房职工的住房难题。
编辑 易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