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线下民乐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聚焦广西当地特色民族乐器,旨在运用AI科技,让更多人感受广西民乐魅力。即日起至8月10日,期间所有市民均可进馆参观,亲身与广西特色民乐互动。
▲观众在现场进行互动。主办方供图
此次民乐展览以广西全区地图为画布,将马骨胡、波咧、天琴、侗族琵琶、壮族会鼓、独弦琴、侗族芦笙、黄泥鼓、烟墩大鼓、铜锣(演奏型)、蜂鼓等11种具有广西当地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置于其上,并在地图中植入互动装置,参馆游客轻触互动按钮,便可欣赏到11种广西特色民乐。地图上还会显示乐器的形状、其发源地及其展厅指引,让游客除了能观赏实物,还能了解十一种乐器相关知识。
与以往的线上互动不同,观众在展览现场对着相应的AI程序哼个旋律,便可作出一首歌。现场生成的AI民乐还可同步上传至网络上,进入“AI谱曲 VS 人类演奏”双赛道PK大赛。大赛有来自马骨胡的非遗传承人黄一格、独弦琴的非遗传承人苏海珍、侗族琵琶的非遗传承人石成、壮族天琴艺术传承人岑艺清徒弟苏永良、壮族铜鼓习俗的传承人韦福超,以及韦建永、韦秀峰、韦锦忠民间演奏者等广西民乐人参赛,让观众获得真实的竞技感受。主办方表示,互动玩法可以帮助民乐吸引观众的关注、传播,这也是一种对民乐的守护。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新发展中心与广西民族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推广广西当地民族文化,尝试跨界合作以扩大社会受众范围。此次民乐展览利用创意、科技化互动装置的手段,将广西当地特色乐器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现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让民众有机会充分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广西本土文化的自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