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实习生 王婕 文/图
编者按:从秋季学期起,我区40多万高一新生将使用新教材。秋季学期教高一年级的2.2万名教师,在开学前也将完成新教材培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哪些不同,应该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除了语文、历史、思想政治3门学科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外,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6门学科,我区都有两个版本,其中我区绝大部分地区都使用人教版教材。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各学科的教材编辑或学科教研员,请他们谈一谈人教版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之处,同时对高一年级教师给出任教指导,对高一学生提出学习建议。
==============================
新添“整本书阅读”单元,学生须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打造实践性课程和活动课程……语文国家统编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变化很大。广西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彭春华详细介绍了新教材的变化,建议学校应加强老师集体备课,学生应加强深阅读,在综合实践中学习语文。
《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要整书阅读
据介绍,语文旧教材主要按照文体来组合单元,过去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诗歌,该单元所有篇目都是现代诗。而新教材采用双线组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以任务群学习来组元,每单元入选篇目的体裁多样。因此翻开新课本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就会发现,入选的7篇课文都是关于青春情怀的内容,但文体并不统一,第1和第2课共5篇课文是诗歌,第3课的2篇课文是青春情怀的小说。该单元的学习任务有4项,第3项要求学生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写一则文学简评;第4项是让学生写一首抒写青春岁月的诗歌,并要求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
多篇成课,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据悉,旧教材很少多篇成课,就是有也主要体现在古诗文中,一篇课文有两首或者三首古诗词;新教材除了古诗词多篇成课,小说、散文、新闻等也常常多篇集纳在一课中,形成群文集合的样式。例如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共有三篇新闻稿。这种编辑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梳理和比较中开展深度学习。
另一个突出变化是,新教材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体现了对深阅读的重视,引导学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阶段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学术类著作,即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另一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这两本书各自独立作为一个单元,这意味着学生学到该单元时,每本书要用9节课左右的时间来研习。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打造了实践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彭春华以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举例,“这个单元没有课文,只有学习活动,题目叫做‘家乡文化生活’”。据悉,该单元包括三个内容: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届时,将由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采访、考察、查阅文献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新教材还增加了很多综合活动,更加注重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彭春华介绍,新课程标准里对语文课程有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旧教材在实践性上落实不够,在综合性方面,也存在读与写融合不够的问题。在新教材里,除了增加学习活动、实践过程等单元,更多的实践是通过18个学习任务来落实。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跟生活联系紧密的任务,如前面提到的全班编辑一本诗集,或者是做一个戏剧节海报宣传等,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应集体备课,学生应加强深阅读
“新教材给语文老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彭春华建议,老师要更新理念,不能一味固守旧有经验来教学。语文新教材涉及到不少新内容,上好新教材单靠一位老师不现实,学校应加强集体备课,最好在学科组进行分工,集中团队的力量来进行教学研究,做好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
老师们要特别注重语文实践性的落实。传统的教材都是老师教学生听,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实践性活动,这就要求老师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要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新教材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老师除了有较好的文学素养、语言学素养,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例如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要求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相应地,教师也要具备指导学生制作短视频,制作宣传海报等能力。
对学生来说,不能靠刷题来提高语文素养。应加强阅读,特别是加强深阅读,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加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此外,学生应积极地投入到实践课程之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