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若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的主题,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这家百年老院体现得淋漓尽致——医者的担当和初心,在这家医院里传承百年,历久弥新。
红色基因:
历尽艰辛,却道“从医不悔”
今年107岁的宋鸿基老人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院宝”,与医院同龄。这名经历战火、跨越世纪的老人,在医师节前夕,挥毫写下“从医不悔”四个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宋鸿基正在广西省立医学院求学。战火之下,校址7次迁移,师生们一路颠沛流离,在民房、戏院,甚至自己搭建的草棚里坚持学习,途中多次遭遇空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和同学们日夜盼着早日学有所成,投身抗日。”宋鸿基在1943年毕业后立即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医,“没有国,哪有家。前线战士以枪炮为武器,作为一名后方医生,手术刀就是我的武器。”
▲年逾百岁的宋鸿基老人挥毫写下“从医不悔”。 本文图片均为院方供图
那段艰难的岁月中,他和战友们吃糙米,住茅房。因做手术浸泡消毒水太多,宋鸿基的手落下了病根,如今关节肿大、变形,十指难以伸直,一下雨就疼。
1951年,宋鸿基来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一手创建起耳鼻喉科。不久之后,南宁出现白喉病流行。近200名危重患者被陆续送来医院,需要紧急进行气管切开手术。他和另一位医生争分夺秒全力抢救,有些来不及送到手术室的病人就在门诊手术。最终,所有病号都治愈出院。
今年7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史院史馆正式开馆。百年峥嵘岁月仿佛在眼前流淌,其中,有党建引领下,医疗机构的责任与担当;有这家医院在不同时期的每一次救死扶伤;也有宋鸿基老人等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的“行医无悔”。
中坚力量:
续写医者担当与初心
半个多世纪之后,医院里的又一代医务人员已经成长为中坚力量。在国家有难的危急关头,他们像前辈一样,奋不顾身投身其中,续写医者担当和初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大批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其中就包括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韦球医生。
2019年底,韦球取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学成归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第一时间请战:“我学成归来,就是为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有所为。”
2月4日,韦球作为广西第二批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一员,正式挺进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进驻当天,韦球就上了第一个夜班,值班至次日凌晨4时,他和队友们不停歇地接收了200多个病人。此后的每一班都是战斗状态。
疫情防控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但韦球并未止步于治病,还要“救心”。他和队员们利用网络平台向公众直播方舱医院工作情况,鼓舞士气、树立抗疫信心,收获约50万粉丝。
为此,他先后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一等奖、南宁市直机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无论是抗疫一线,还是临床一线,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护佑,是医生们唯一的信念。
▲韦球支援湖北抗疫,胜利归来。
作为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医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内科主任,李先锋医生的工作主要是跟脑血管病患者打交道,一个重点人群是卒中病人(俗称中风),大部分是因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损伤,即脑梗死,其致死致残率高。
面对这个发病率逐年上升,日益庞大的群体,李先锋的目标是与时间赛跑,“每耽误一秒钟,就有大量的神经元细胞死亡,脑功能就这么一点点丢失。”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是超早期(<4.5小时)给予静脉溶栓,因此,“4.5小时黄金时间”是神经内科医生心里紧绷的一根弦。
李先锋带领团队成立了一个卒中救治小组,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一旦接诊卒中病人,第一时间介入,大大缩短中间环节,为抢救大脑争取了时间。
7月初,该院医联体成员之一的三塘镇卫生院接诊了一名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是脑梗,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把患者转运过来。接到消息,卒中小组与急诊科都提前做好了准备,病人从进入医院,到用上溶栓药物,只用了12分钟,再一次刷新最快记录。
新鲜血液:
百年传承,后继有人
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护佑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经过百年的积淀和传承,凝聚成一种氛围,感染着每一个进入这个集体的人。
马超是这家医院的“新鲜血液”,去年疫情期间,他的身份是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尚未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然而,身份无法阻挡他投身抗疫的决心。得知医院召集志愿者进驻青秀分院隔离病区弥补工作人员不足的消息,他立即申请以保洁员的身份进入隔离病房工作。
“疫情初期,保洁人员不敢进到隔离病房里工作,每天产生的大量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必须有人处理,这也是抗疫的一部分。”当时,马超和同事每天要负责12个楼层的垃圾收运,工作量非常大。医疗垃圾中有可能携带病毒,他们同样面临感染风险。
在隔离病房中,马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的考验,如今,他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神经外科医生。
▲年轻的马超刚刚开启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
同样,放射影像科副主任尹家瑜也在疫情暴发后主动申请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因为CT检查是筛查和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这正是她的专业领域。疫情初期,防护物资严重短缺,她和同事们就网购雨衣作为防护,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一线……
从真正的枪林弹雨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从久经考验的前辈到初出茅庐的后生,百年间,一袭白衣之下,医者初心从未改变。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