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动手动脑,不需要操控方向盘,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注意安全,这样的汽车驾驶如今已经实现,可面对还在完善的研发阶段的技术,大家除了新奇,更多的是担忧。我国的无人驾驶技术近况如何,会有哪些进展呢?日前,在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对此进行了解读。
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的。
如果把人脑和计算机做一个比较,计算机显然是在逻辑性、可重复性和规范性方面超过了人类,但是人类的大脑具有动态性、复杂性,还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人类思维是在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模式分类以及学习的。特别要注意这个预测能力,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预测的模型,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大脑就是一个预测的机器,而对于驾驶行为而言,预测能力非常重要。”郑南宁说:“但计算机要实现这种预测则非常困难。”
“对环境的可靠感知,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路况和天气状况下,无人驾驶汽车都能准确而周密地感知周围环境。”郑南宁说,而预行为理解即对对方可能产生的行为进行准确的预估和判断,另外还需对意外遭遇的处理,例如如何对交警的手势作出反应,如何应对突然从路边闯进一个小孩等意外情况。“这样的突发异常情况是无人驾驶必须解决的,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做到。”
11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2018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西安交通大学研制的“先锋号”智能汽车进入高架道路后,平稳汇入多辆有人驾驶车辆的自然车流。这辆无人驾驶实验车还在没有GPS信号的情况下,在高架桥下的地面道路,由计算机自主驾驶通过了S形的弯道和各种路障。
尽管如此,郑南宁认为对无人驾驶仍然应该保持冷静,真实的交通环境复杂多变,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新奇又担忧的事。
不过,郑南宁提示,未来若从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机器,无人驾驶也未必不能实现。郑南宁说:“我们需要发现人工智能的突破点,需要多学科的实验科学家和理论科学家的合作。”他同时提醒,面对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热潮,更应该将基础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模型建造、实验验证与分析的基础上。
来源丨光明日报
值班主任丨李沛
值班编辑丨莫国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