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将投放至少400台AED,努力让“第一发现者”变成“第一急救员” |“关注急救神器AED” 之建议篇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南国早报客户端特别策划

现状篇:“急救神器”悄然走进南宁公共场所

建议篇:努力让“第一发现者”变成“第一急救员”

=====================================================================================================

近年来,呼吁南宁尽快在公共场所普及AED的声音不绝于耳。去年9月,针对南宁市政协委员的提案,南宁市卫健委答复,未来将在南宁主城区配置至少400台AED。设备配置到位后,还面临着后期管理维护、使用者的技能培训、公众急救理念树立等难题。

探因:缺资金成最大阻碍,公众意识也待提高

2017年11月,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成为广西首个配置AED设备的公共交通场所。将近4年过去了,南宁投放在公共场所的AED数量才130多台,增长较为缓慢,人均配置水平不够高,设备分布也不够均衡。

▲由南宁车站、广西老年大学和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主办的《庆百年 感党恩 学急救 保健康》活动。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供图

为何AED难以普及推广?广西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主任何国杰认为,AED普及最大的阻碍是资金,“一台AED的价格一般在两万元左右,如果每个公共场所都配备AED,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近年来,广西各地通过政府采购的AED不到10台,很多地方均未把AED的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何国杰说,目前,国内安装的AED设备,除深圳是由政府采购配置外,其他的城市主要依靠公益机构捐赠支持。然而,由于公众对AED了解不足,知识普及不够,使用AED的意识不强,光靠捐赠难以为继。“一些企业觉得意义不大,更愿意把资金捐赠到扶贫、助学等方面。”

同时,正常的AED只要使用一次,就要重新更换电极贴片,电极贴片的费用要上千元。AED发挥作用靠的是内部蓄电池放电,而电池的寿命只有3年左右。即使一台AED从未使用过,3年一过,就需更换电池,每块电池的均价也超过千元。

此外,由于没有硬性规定,许多符合AED设置条件的单位和公共部门,仍对投放AED持怀疑态度,有些干脆拒绝接受。在他们看来,配置AED除了需要承担后期设备维护及培训费用,更重要的是需承担相应的急救责任,存在不少风险。

进展:多方呼吁配置AED,南宁将投放至少400台

近年来,呼吁南宁尽快在公共场所普及AED的声音不绝于耳。

早在2016年,南宁市人大代表夏洋就建议,在南宁公共场所设置AED并培训公共服务人员。此外,他还建议要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开展AED机使用方法培训,让志愿者和市民掌握基本的使用技能。

去年,在南宁市的“两会”上,南宁市政协委员黄有光、刘汉文、农朝胜等人也在提案中建议,在南宁市公共场所设置AED。

去年9月2日,南宁市卫健委对提案作出答复,称该委拟将AED普及项目列入南宁市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19-2030年),按照1万人/台的标准,在南宁市主城区配置至少400台AED。

▲南宁火车站工作人员在学习使用AED。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供图

南宁市卫健委的答复还表示,建议市、县将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结合各地院前医疗急救布局实际,确定配置地点,逐步配置,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先在人员密集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场、火车站、景区和商业机构等)配置,然后再全面铺开配置,逐步向国内先进城市每一万服务人口配备10台AED的目标前进。

用户:AED产生的效益,远大于维护成本

“除了资金,投放之后还涉及管理、维护等问题。”何国杰说,这必须靠一套体系来运作,包括配套培训、急救团队构建和安全政策制定等,这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

配备是前提,管好是关键。AED配置后如何管理?能否保持正常的备用状态?关键时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这都是AED配置工作的难点所在。不过,随着有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管理难的问题或有望得到解决。

一名AED供货商说,不同于早期第一代产品的技术缺陷,目前出厂的AED已普遍配套了智能化管理程序,较好解决了AED设备位置孤立、实时状态未知、管理失控等问题。

分管医疗救护的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主任马楷翔说,机场配置的AED相当智能化,能自动充电,每周安排工作人员检查两次即可,管理维护成本不高。他认为,AED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维护成本,“能救回一条命,花那点钱太值得了”。在马楷翔看来,AED配置的理想状态是,跑步一分钟内能拿到设备,两分钟内能到达患者身边。

马楷翔还表示,即使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大城市配备了AED,也存在覆盖的急救范围十分有限等情况。上海是我国公共场所配备AED最多的城市之一,约有1400台,但想要实现救助者在3~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患者身边,仍然很难。因此,AED在公共场所的配置,还需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共同发力。

延伸:加大培训广度力度,破解“不敢用”难题

有了AED,人就一定能救回来吗?答案是未必。虽然设备的操作门槛并不高,但现实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使用AED施救的人仍是少数。

“在假人模型上练习,跟对真人操作还真不一样。”何国杰说,AED在关键时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要靠平时的培训。他表示,作为交通行业从业者来说,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经过培训后取得救护员证才能上岗。比如,南宁地铁、电力、水利等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复训,保证所学技能能自救和互救。

▲相关人员演示如何使用AED急救。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供图

在对南宁市政协委员的答复中,南宁市卫健委也提到了培训问题。除了每年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厂、进企业、进社区的“五进”活动、努力让“第一发现者”变成“第一急救员”外,还在探索将心肺复苏、AED使用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警察、消防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岗位培训,纳入驾驶员考试科目。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小学急救常识,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教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访中,也有不少市民有疑问:“即便了解过AED的使用,也不一定敢用,万一施救过程中出错了,要不要担责?”

对于市民的困惑,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副主任饶斐认为,紧急情况下,建议优先由医务人员或掌握AED使用方法的市民进行操作,对于因正确使用AED设备进行救助所导致的损害结果,施救者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此外,今年生效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也设置了一条“好人条款”,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相当于为施救者撑起了“保护伞”。“在紧急情况下,只要学习过AED的使用方式,都应当勇敢地挺身而出”。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