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家风家训刻入骨,一家三代教师传承艺术薪火 | 走近广西教育世家③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都说家是中国人内心最深的根,在几代人都坚守三尺讲台的教育世家,所传承的不只是教学经验,更是立德树人的责任。

广西知名画家郑军里自幼浸润在教师家庭的环境中,从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艺术和学术的熏陶,家风家训早已刻在了骨子里。郑军里的女儿和女婿,如今都是广西艺术学院的教授。一家三代人,与广西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郑军里与女儿郑格、女婿郑振铭一起进行创作。受访者供图

时光荏苒,风雨兼程

“我们是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祖国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今天,我在感恩我们国家的时候,还要感恩另外一个‘祖国’。”郑军里口中的那个“祖国”,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姓郑,名祖国。

上世纪40年代末,郑军里的母亲郑祖国由湖南新宁考入广西艺专(广西艺术学院的前身)。郑祖国能够走上艺术之路,说来还有一段故事。1938年,画家阳太阳、诗人艾青、剧作家欧阳予倩等这些活跃在上世纪30年代的艺术家们,从抗战大后方的桂林辗转来到临近广西的湖南新宁,进行艺术采风与抗日宣传活动。而新宁,正是郑祖国的家乡。当年12岁的郑祖国崇拜艺术,自然成了艺术家的追随者,生性活泼的她深得艺术家们的喜爱。阳太阳等艺术家鼓励具有艺术潜质的郑祖国今后学习艺术。这一偶遇,影响了郑祖国的一生。在阳太阳等前辈的影响指导下,郑祖国发奋学艺,若干年后毅然考取了广西艺专。

郑祖国从广西艺专毕业后,组织考虑到她不但音乐好,而且中文水平高,于是将她分配到了广西工农干部学校。解放初期的干部绝大多数来自工农,文化水平不高,急需补充文化和艺术知识,这项任务就由工农干校来承担。

郑祖国在学校不仅上音乐课,还兼上文化课,她根据工农干部的特点开展文化教育提高工作。郑军里回忆,母亲当时工作十分认真,她的课充满激情,广受欢迎。上音乐课时,为了让大家能跟上拍子,母亲拿来充当指挥棒的教鞭常常都被拍裂了。更重要的是,母亲为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帮助学员克服了各种学习的困难,深得学员们的爱戴。

艺术薪火,代代传承

郑军里回忆,母亲当时是一个对艺术充满憧憬的文艺女青年,尽管她师从满谦子等老前辈学作曲,但她同时也喜欢文学、美术。由于母亲性格开朗,与人为善,所以与美术专业的老师、同学也十分熟悉,关系十分融洽。当时的广西艺专只有音乐、美术两个专业,所以母亲与他们交往甚多。

▲2009年,郑军里(右二)携妻魏恕(右一),与兄长郑军健(左一)一起为母亲郑祖国祝寿。受访者供图

“在母亲的带领下,儿时的我们常到满谦子、阳太阳、黄独峰和一些音乐美术老师家里做客。奇怪的是,我和哥哥对音乐悟性不高,兴趣也不浓,吸引和感染我们的却是美术与书法。阳太阳的画作题跋,黄独峰的花鸟鱼虫、书法,更能撩动我们的心境。我不时把自己的初学作品拿去让师长指导,他们的指导使我艺术创作的起点高、路子正,少走了许多弯路。”回看过去,郑军里感谢母亲引领和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学习兴趣,同时也感谢阳太阳、黄独峰等师长引导他走上了艺术教育的道路。

郑军里说,母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基于她的品德、为人与艺术修养的高度融合。母亲的言传身教,让郑军里受益匪浅,尤其在那个艺术教育匮乏的年代,他充分得到了艺术的熏陶。1977年,郑军里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开始了更为系统专业的学习,原来积累的艺术才能和天赋在这里迸发。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留校后,郑军里与同是留校教师的魏恕成了家。夫妻俩同为人物画家,但侧重不同,一个擅长写意,一个专攻工笔。因为各有所长,对艺术的见解时有分歧,但是他们始终拥有共同的艺术教育追求。夫妻俩一直留在广西艺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携手并进,同心协力培养艺术人才,为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着。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女儿郑格在这个教育世家浸润成长,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后,也选择回归广西艺术学院任教,继承了父母的专业。

弦歌不辍,守望相助

追昔抚今,郑军里感慨良多:“我们郑家三代人在广西艺术学院的孕育下成长,在广西艺术学院辛勤耕耘,在这里成家立业,成为园丁。学校就是我们永远的家园。”

事实上,他们一家三代教师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看作是广西艺术教育发展的缩影与见证。郑军里告诉记者,母亲就读广西艺专时,学校规模较小,从广西艺专1946年成立到1953年撤销合并的7年间,音乐专业只培养了70人,美术专业培养了120人。而现在,广西艺术学院已经拥有了6个一级学科、36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1.5万多人,人数、规模、学科建设水平等方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

郑军里表示,回顾家中三代人的执教经历,也使自己对人生哲理有了更多的理解感悟,对艺术有了更深度的追求,对广西艺术学院有了更多的感恩。“人们常说的‘文化兴则国运兴’,似乎很抽象,但反映在我们三代人的身上,却是非常具体、形象、真切的。”郑军里说,在母亲执教的那个时代,她始终没有熄灭对艺术教学的热情,常常带着孩子们去向专业的老师及她的校友学习,让郑军里等人得到了当时最权威的指导,找到了最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父母把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寄托在年轻一辈的身上,从那时起,我们的血液中就流淌着艺术教育的血脉和基因。”

也正因如此,郑军里更加体会到今天艺术学习环境的可贵。一家三代执教人,见证了大时代背景下教育转变过程。如今,看着女儿、女婿依旧驻守在教学的殿堂中,每天都能看到学子们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发展充满了希望。郑军里感慨,他真正体会到了丹青不老、艺术常青的道理,也格外珍惜自己经历的薪火相传、青蓝相接的那一段难忘历程。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