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在百色市德保县,就有这样一种用糯米粉做的“土月饼”,无需烤制,用模具打压即可成型。当中的秘诀,便是当地人利用中秋露水下降的特点,给原料“打地气”。“打地气”赋予了土月饼香而不燥、软糯劲道的口感。
取材当地的中秋味
9月15日晚,德保县象山狮子街的加工厂里,65岁的赵世湖行云流水般地用模具刮了少许糯米粉后,放了点芝麻花生馅,再给模具里添糯米粉,撒上黑芝麻,双手旋转、按压,一个印着吉祥纹饰的白饼赫然眼前。她每年中秋都要做土月饼,至今有几十年,德保人用壮话叫它“饼海”“饼多”,翻译过来就是“月饼”或“打饼”。
▲山楂馅儿的土月饼。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摄
记者将这个带着温度的“饼多”放进嘴里,猪油、糯米粉、芝麻在唇齿间相互摩擦,生出天然的浓香,不知不觉一口气吃了4个。
土月饼取材自德保的大糯、小糯、大果山楂,咬一口就能唤醒家乡的记忆。记者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土月饼,勾出了广东打工的德保人卢先生肚里的馋虫,他留言道:“每年中秋就想吃它。”
吴女士离开家乡德保有40年了,每年的中秋节,她总会请朋友从老家邮寄些土月饼上来。她回忆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保,只有广式月饼,但价格令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反倒是这些土月饼,工具简单,取材当地,家家户户都能做。那时,每到中秋前夕,磨坊里都会排着长长的队,等着磨糯米做饼。
不蒸不烤全靠“打地气”
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道出了中秋时节露水渐重的物候。而智慧的德保人,就利用了中秋前后的露水,将糯米粉塑成饼形。
只见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黄炼用热水将糯米洗净,放到漏布里滴干水分,再加入少许八角、陈皮、山黄皮,下锅炒至散发香味、颜色微黄。接着,用机器将它们磨成粉。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打地气”了。
只见他来到自家的后院里,摊开一张宣纸,将糯米粉倒上,铺开成一寸厚,再在表面盖上宣纸,放置两到三天的时间。中秋时节,水汽下降,可以让糯米粉变潮,既不会发霉,粘度又刚刚好,吃起来不上火。
“早年,家里都是泥巴地面,人们便在家里找出少有人走动的床底、厨房角落,给糯米粉打地气。”黄炼说。
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水泥地,当地人又继续改良出多种方法。
仍是中秋市场“硬通货”
“时间”也是土月饼塑形的重要元素。赵世湖将一斤糯米粉堆码成“环形山”,将二两糖浆、二两猪油倒入,尽快用手抓拌的抓拌,否则糯米粉就会变硬,难以成型了。
土月饼香而不腻不燥,现在还是德保县中秋市场上的“硬通货”,赵世湖每年都能卖一两千个,甚至接到外地德保人的电话订单,要求寄到南宁、桂林。它们不但是“老德保”爱吃,还会被当成特色伴手礼,送给外地的朋友。
▲刚做好的土月饼。赵世湖摄
吴先生在德保县城的圩市上开了二十年的杂货铺,上世纪90年代,每到中秋前夕,土月饼的模子就会畅销。但是,大约从2000年开始,自家做土月饼的少了,农民到城里赶圩,也宁愿买现成的广式月饼回家,但最近几年,买它的人又多了起来。
事实上,土月饼可不单单是当成“月饼”。据了解,早些年,在德保的农村,男女订亲相亲的时候,也会拿着土月饼互相拜会。在武鸣、巴马,也会做类似的糯米饼,但不是在中秋节,而是在中元节,另外做法也有所差别。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褚瑞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