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说,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在广西不少地方,也有祭月、拜月的传统。虽然各地的祭拜方式多种多样,有抬阁顶马、有舞狮舞龙、有插柚香祈福,但都寄托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抬阁顶马迎圆月
每年中秋节,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河池市宜州区怀远古镇,街道上都是热闹非凡。
▲9月20日晚,怀远古街上游客如织。
9月21日上午9时许,在青石铺砌的怀远古街,男女老少们或成群结队漫步街头,或在楼阁走廊谈笑风声,大伙正等待一场居民自发举办的中秋特色巡游活动——抬阁顶马、舞狮舞龙、挑丰收担子。
抬阁顶马是宜州当地流传下来的民间活动,抬阁是按一出出戏剧中的人物设计扮相,一抬就是一出戏,戏中的演员均是由儿童古装扮相,女童扮成王昭君、樊犁花、花木兰、貂蝉、刘三姐,男童扮成贾宝玉、赵云、哪吒、岳云、阿牛哥等,整个抬阁的布置也很有讲究,四面敞门,四周缀上纸花、虫鸟。一些儿童演员坐在抬阁上,由四名或八名大人抬起,一些儿童演员则坐在马背上,跟随整支队伍在走街串巷,与群众互动。
中秋节这一天,58岁的范金莲是最忙碌的人之一,作为河池市宜州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这些年在宜州祭月习俗传承上乐此不疲。当天,她需要给这些儿童画上彩妆,备好服装,指导孩子们注意在参与抬阁顶马表演时的坐姿、神情等。她希望一代代新人能把民间的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已经化好了妆。
上午10时,群众演员敲锣打鼓,舞狮舞龙,挑起装着瓜果的丰收担子,和着抬阁顶马的队伍,从游客中心出发,穿梭在青砖黛瓦、粉墙木门、古色古香的街头,与游客分享秋天丰收的喜悦,迎接将在夜里发光的圆月。
▲一抬就是一出戏。
“看着觉得很有意思,真想坐在抬阁上感受一下。”游客陈女士称,她是专程从柳州赶来,感受怀远浓厚的节日氛围的。
手工祭品创意足
怀远古镇的中秋节,最吸引游客的还有祭月这一传统习俗。
在当地,人们把祭月活动叫“供月亮”,这也是古镇参与程度最高的中秋活动。中秋节晚饭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摆上一张桌子,端出精心准备的祭品,一家人围坐在桌前,闲聊赏月,享受古镇静美夜色。
在祭月的祭品上,大多由当地居民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主要分为供饼和供果。
走进居民家中,还能发现许多极具创意的祭品:有用红辣椒做成寓意红红火火的宝塔,用花生、南瓜子、黑豆子等制作的宝塔,寓意五子登科、五谷丰收;苦瓜切成一半,两颗黑豆缀成的眼睛,就可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蜥蜴或鳄鱼;更有棉花或橡皮泥、糯米粉捏揉而成的玉兔;用糯米粉捏成的鸡、鸭、猪仔;还有石榴籽、玉米籽拼凑而成的中秋节快乐等祝福汉字,画上寓意吉祥团的糯米饼……让游客直呼创意十足。
▲宜州祭月习俗传承人范金莲正手工制作玉兔和胡萝卜青菜。
范金莲说,今年怀远古镇居民制作的祭月果饼,在传承老做法的同时又做到了创新,围绕着五子登科、鱼虾满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些主题,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她表示,作为宜州祭月习俗的传承人,从今年开始,她与团队开始在走进怀远小学等校园,教授这些手工技艺,让更多后辈了解传承宜州祭月习俗。
▲怀远镇的特色祭品。
柚香祭月寄乡愁
在百色、钦州等地,每到中秋之夜,各家各户会用细香插满柚子,并用竹竿撑到高处。据说柚子的清香可以去除晦气,求得平安。人们还会在柚下摆上桌子,放上水果、月饼,家人围桌而坐,一起赏月,品尝月饼瓜果,聊聊家常。
▲祖籍靖西的黄女士今年在南宁过中秋,但她仍延续了点柚香祈平安的家乡风俗。南国早报记者 巫碧燕摄
9月21日,百色市德保县68岁的吴先生一大早就来到菜市场买了只柚子,晚上,他就是要在这只柚子上面插满细香。在德保,每年中秋夜,家家都会这样做,甚至还会暗暗较劲:看谁插香插得多。似乎插得越满,就越受“月神”眷顾。
按传统,“柚子香”必须插在家里的最高处,那是家家户户“距离月亮最近的地方”。吴先生的女儿小美说:“房子的天台没有围栏,平时是“禁区”,唯独中秋之夜,大人才会搭个梯子,允许小孩子上天台赏月。吃着美味的水果月饼,享受凉风习习,真是一年中新鲜又开心的时刻。”
小美早年离家求学,工作后留在了南宁。7年前,父母为帮忙照看孙儿,也来到南宁同住。在南宁过中秋时,老人也要在阳台插香祭月。一开始,小美曾委婉地提醒父亲:在城市高层住宅烧香恐怕不太好,但老人从来不接受。“但我看到父亲‘故意’请孙儿给柚子插香时,瞬间明白了,那是父亲的乡愁。如果他不这样做,我的下一代,恐怕要忘记原乡。”小美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