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2021年宣传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倡导群众主动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播高血压防治知识,切实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修订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中指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mmHg(毫米汞柱)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毫米汞柱)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就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病区副主任医师 娄莹:比如说有些病人我们怀疑他有白大衣的高血压,所谓白大衣高血压就是他的诊室血压可能比较高,但是他家庭自测血压并不高。还有一些病人,我们管他叫隐匿性高血压,就是他的诊室血压可能是正常的,但实际上他夜间或者是其他的这个时段有血压增高的情况,我们也需要经过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来发现他的高血压,来给他及时处理。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疲倦、心悸等。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感觉不到任何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就已发生了靶器官损害。那么,降压要达到什么标准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病区副主任医师 娄莹:我们国内和国外的高血压指南都推荐我们一般的人群,血压值至少要达到(高压)140、(低压)90毫米汞柱以下。那么当然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比如说合并有糖尿病,合并有冠心病,或者合并有慢性肾病的这些病人,他的降压标准要进一步降低。但是对一些高龄,比如超过80岁以上、比较孱弱的这些老年人来说的话,我们的降压标准可以适当地放宽。
定期测量血压,远离并发症
医务人员介绍,定期测量血压、持续监测血压是高血压预防非常有效的手段。
正确测量血压要做到:
1.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
2.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
3.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居民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应持续监测。
4. 积极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和加强自我管理,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病区副主任 马文君: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病人,我们要及时地去监测我们的血压。看我们控制得好不好,药物是不是要调整。我们最主要的是减少我们的并发症,减少由此带来的心血管事件。
防控需做到改变生活方式,规范治疗
医务人员指出,在高血压的预防中,应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十六字方针。此外,规范治疗也十分关键。
高血压预防要做到:
1.坚持运动: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健走、游泳、太极拳、家务劳动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3.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
4.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有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6.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原标题:头晕、头痛、疲倦?可能是高血压 预防有妙招)
编辑 实习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