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今天护士节,带你认识南宁各大医院的“大神”级护士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的护士节,记者带您认识一批有绝活的护士,她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当仁不让的“大牛”。当护士身怀绝活,受益的绝对是病人

1.器械达人陈红娇
绝活:面对全英文的进口仪器,她像一本“人肉说明书”

医院里哪个科室的护士肩上责任最重?重症医学科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那里都是最危重的病人,每一秒都事关生死。

在重症监护病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CU,病人床边接满了各种仪器设备,每一样都是“救命神器”。玩转这些全英文“神器”,从安装、使用到处理报警,能做到迅速从容,不用翻说明书,绝对是一项绝活,体现的是一名ICU护士的修养。

看过医疗题材电视剧的人都熟悉,当监护仪发出刺耳的报警声,说明有情况。护士需要马上判断仪器的报警跟病人的关系。有些报警是仪器的原因,有些是病人的原因。因此,处理报警也是个技术活。

5月9日,在陈红娇工作的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其中一床的监护仪报警了,提示病人心率过快。“有时是因为仪器干扰,有时是病人真的心率快”。陈红娇快步走过去查看,发现病人身上的动脉血压监测结果显示,心率正常,再摸脉搏,也正常。此时基本可以判断是仪器干扰造成的报警。她把监测仪的电极片、连接线重新处理一番,监护仪恢复正常,一次报警解除了。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护士的技术是否娴熟至关重要,哪怕只差几分钟的时间,都可能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死。有一次,该科紧急送来一名高钾血症的病人。当时的检查结果显示,病人的血钾浓度几乎足以致命,送进来时心跳已停止,必须立即进行血液净化,需要一名非常熟悉血透机的护士尽快把管路安装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病人上机。

那台血透机有9种不同的治疗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不同的管路连接方式。要按照正确的方式把各种泵、管路、探头等连接起来,不熟悉的人要一边安装一边翻看说明书才行,更要命的是,进口设备的操作界面是全英文的。

关键时刻,陈红娇上阵。就像眼前有一本无形的说明书一样,一大堆凌乱的管路和配件在她手里迅速理顺,一气呵成,从安装到完成机器运行的准备工作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病人就能上机了。跟普通护士的操作相比,她节省了将近20分钟,这可是救命的20分钟。

陈红娇在操作重症监护室里常用的血透机。

同科室的莫祖聪医生说:“值班的时候,如果陈老师在,我就特别安心。”他称呼陈红娇为“陈老师”,是对她拔尖的业务技能的一种肯定和尊敬。

2.扎针大师潘丽丽
绝活:给早产宝宝牙签一样细的血管扎针

扎针是护士的基本功,把这项基本功练得出神入化,就能成为站在金字塔塔尖的“大神”。

给成人扎针不难,难的是给小孩扎。普通小孩也还好,给早产的“巴掌宝宝”扎针才真是难上加难。给早产宝宝扎的针里,有一种叫做PICC,堪称“扎针界的珠峰”。全广西能进行这项操作的护士屈指可数,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副护士长潘丽丽就是其中之一。

PICC的全称叫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通俗地说,是利用一根导管,从手臂或其他位置的静脉穿刺,沿着静脉将导管一点点送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导管的一头留置在体外,需要输入的药物和液体就从这里打入,避免了反复穿刺。这种方式对早产儿尤其有利,他们每天需要大量的营养液来促进生长,只有牙签粗细的血管禁不起反复扎针。

在牙签粗细的血管里完成这项操作,太考验技术了。扎针成功已是不易,还要将导管从手臂处准确地送到心脏附近,没有深厚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要是遇上极早早产儿,只有巴掌大小,血管非常细,操作难度更加大。

潘丽丽告诉记者,她经手的最早产的宝宝胎龄只有27周,体重仅有680克。可是,这还不算是职业生涯的最大挑战,给另一个早产宝宝进行PICC的过程让她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从南宁周边某县转上来的宝宝,刚刚满月,严重营养不良。潘丽丽第一眼看见他时,大吃了一惊:孩子瘦得皮包骨,皮肤没有一点弹性,更可怕的是,浑身上下全是针眼,满是扎针后留下的淤青。

潘丽丽说,这是因为县里医院没有PICC技术,要给宝宝治疗就必须每天扎针,时间一长,能看到的血管都被扎了个遍,再也无从下手了,只能往大医院转。

为了找到可用的血管,潘丽丽和助手在宝宝身上一寸一寸地仔细摸索,最终在腹股沟静脉找到了下手的地方,那里是深静脉,肉眼根本看不见,扎针只能凭感觉。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技术,潘丽丽又是一针成功。完成后,她长吁了一口气,才意识到自己已整整站了6个小时,浑身酸痛,视线已模糊。

▲潘丽丽在查看早产宝宝的PICC留置针。

据统计,2009年以来,该院每年有80~100例PICC,到目前为止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超过90%是潘丽丽完成的。

问潘丽丽是如何练就神功的,她说,没有诀窍,只有积累,不放过任何练手的机会。初学的时候,她告诉同事,只要有病例就马上通知她,不管什么时候,哪怕是半夜,“上手的次数多了,手感自然就练出来了”。

3.学霸护士长戴霞
绝活: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发APP,发SCI论文

有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没有SCI(美国《科学引文索》)论文,这些指标与中国医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们被用来评价医生的科研能力,甚至影响医生的职位和收入。当相当一部分医生还在为此发愁时,有一批护士已经领先一步,走上了“学霸”之路。

2016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总护士长戴霞牵头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是广西首次有护士获得该项目资助,含金量十足。

据统计,我国的糖尿病人已超过1亿。戴霞牵头的这个科研项目正是关注糖尿病患者这一庞大群体的。戴霞告诉记者,运动对糖尿病人的治疗至关重要,也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治疗方式,但是糖尿病人的运动方式很有讲究,必须安全、有效。

近年来,国际上的相关治疗指南提出,糖尿病病人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可以增加锻炼肌肉的抗阻运动。可是,两者具体该如何结合,每天的运动量是多少,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发挥作用的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目前没有文献可支撑。于是,戴霞想到要研究这个机制,找到理论依据,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运动。

护士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业界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连带着大家对护士这个行业也刮目相看。

搞科研的同时,戴霞还紧跟“互联网+”的浪潮,牵头开发了一个名叫“糖卫士”的APP。病人在手机上下载该APP,就能随时在家监测糖尿病。

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现成的糖尿病相关APP,为什么还要再开发一个?戴霞解释说,市场上的APP大多由血糖仪生产厂家开发,是为自家产品量身定做的。病人家里基本上都有血糖仪,如果要用这些APP,还要再买一个对应的血糖仪,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

于是,戴霞找到广西大学,合作开发一款去商业化、兼容各种血糖仪的糖尿病APP。为此,她自学了很多护理以外的知识,记不清熬了多少个通宵。这款APP去年上线,目前全区已经有30多家医院、数千名糖尿病患者在使用。

作为全院大内科的总护士长,手下管理着十多个科室的300多名护士,本职工作已经非常忙碌,用什么时间搞科研?戴霞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很快乐的,牺牲一点睡觉时间也愿意。她认为,护士应该不仅仅满足于会打针、发药,通过努力,也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尊重。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