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主题义诊活动,不少市民在现场测量血压后,被告知已是血压“高人”
1.高血压离年轻人不远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里就有1人患高血压。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慢性病,它的危害面很广,会导致心、脑、肾、眼底和血管等器官受损,为日后的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埋下隐患,严重威胁生命,有“隐形杀手”之称。
更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几二十岁的高血压患者已经不少见了。
该院高血压病区主任黄荣杰介绍,他收治过的最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只有13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患者认为高血压离年轻人很遥远,于是大吃大喝、熬夜、喝酒、不好好休息。等到脚肿了,眼睛看不清了,走路喘了,才发现患上了高血压。
年轻人前仆后继迈入血压“高人”行列,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己造成的。黄荣杰介绍,高血压呈现高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主要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和自身健康意识不足导致。
2.有关高血压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可以根治
高血压病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终身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那些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可以根治高血压,不必再服降压药的说法,全是虚假宣传。目前,全世界没有哪一种药物、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
误区二:没有症状血压就不会高
大部分人得了高血压病后并没有典型的症状。实际上,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不适,都容易发生脑卒中、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等,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称高血压为“无声杀手”。
误区三:在医院比在家测量血压更准确
在医院和在家中测血压,结果是有一定差别的。很多人因为就医紧张,在医院测量的血压数值高,而在家庭测量的血压不高,因此患者容易被过度诊断为高血压,医生也有可能给予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对于诊断高血压,以及明确服用降压药物的效果,可以通过家庭血压测量来补充。
误区四:太早用药,以后会无效
这种想法非常危险。血压升高后,心、脑、肾等多个器官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预防心、脑、肾等器官受到伤害,其远期的预后就越好。等到这些脏器出现了并发症,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五:服用降压药会影响肝肾功能
绝大部分降压药都是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但这并不表示对肝肾功能都造成损害。各种药物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实际上,仅有很小一部分人服用降压药物会有不良反应,相比高血压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而言,服用降压药物利大于弊。
误区六:凭感觉服用降压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仅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头不晕不吃药。其实,血压的高低是无法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导致血压波动,加重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误区七:降压只用保健品
很多保健品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实际上保健食品没有明确的降血压作用。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其所谓的功效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有高血压的人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
误区八:去医院复查前停药
有些人去医院复查之前停止服用降压药物,认为停药后血压测量得更真实,这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生更关注服药后的血压水平。因此,无论是否去医院就诊,均应按时服药。
误区九:长期用药将形成耐药性
降压药不像抗生素类药,长期服用发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较小。有些病人开始服用药物有效,过一段时间后血压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数是由于病情进展所致或者发生了其他情况,这时候应该请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添加或更换降压药物。
误区十:坏习惯不改,降压全靠药
血压高了就吃药,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这也是一种误区。这些因素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降压药物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必须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正确预防高血压
1.平时一定要平衡膳食,避免肥胖。不吃动物脂肪和内脏,多吃水果和蔬菜。
2.零食、甜食、油炸食品等尽量不吃,吃饭速度不要过快。
3.不要吃太咸,建议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以不超过6g为宜。
4.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体重指数每上升一个单位,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0%。
5.要戒烟戒酒,适量运动。步行、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比较适合高血压患者。
6.要避免激动,保持心态平衡。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