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4岁女童饭店内吵闹,被女大学生脚踹”的新闻受到关注,并引发关于如何应对“熊孩子”的讨论。5月17日,南国早报官方微信发起了关于“熊孩子”话题调查。不少网友、家长对此事发表看法并参与了问卷调查。超过八成网友表示,曾在公共场所遭遇让他们头疼的“熊孩子”。教育专家认为,“熊孩子”现象凸显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1.超八成网友 遭遇过“熊孩子”
调查数据
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本不应给予指责,但给在公共场所不守规则、影响他人,且不听劝诫的孩子冠上“熊孩子”的称呼,也看出了人们对这类孩子的无奈。17日,南国早报官方微信推出关于“熊孩子”话题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356位网友中,86%的网友表示曾遭遇过“熊孩子”,另有8%的网友表示“看见别人遭遇过”。在选择如何面对“熊孩子”的种种行为时,有32%的网友选择了“惹不起,躲得起”的方式,占比最多。也有17%的网友选择当着孩子家长的面教训他(她),另有6%的网友表示会在私底下教训孩子。
观点
谈起在公共场所遇到“熊孩子”的经历,不少市民直呼“讨厌”或“困扰”。
市民薛女士说,一次去看电影,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在后边摇晃她的座椅,尽管和对方家长进行了沟通,但家长并没有严厉制止,只是简单劝说。整场电影看下来,一会儿被小孩摇晃,一会儿听家长低声劝说,感觉很糟,“但在电影院里也不好发作,只能忍着了”。
在中央驻桂某单位工作的姚女士说,她觉得“熊孩子”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乱跑乱跳、破坏公物、攀折花木都很令人讨厌,还有穿着鞋子在公共椅凳上踩踏,骑着单车或者扭扭车横冲直撞、在马路上逆行等等。“遇到熊孩子,我一般咬牙忍过去,实在太过分的,或者小孩子的举动太危险的,会提醒一下”。
市民杨先生说,他觉得大多数“熊孩子”的父母都不怎么讲道理,所以基本上不会跟他们说什么。家长阙女士认为,“熊孩子”们被保护惯了,不会听别人的话,作为旁人,插手管也没有用,不如能躲就躲。
市民龚女士认为,有时候对付“熊孩子”就得以暴制暴。一次,龚女士参加朋友组织的家庭聚会,一个5岁多的男孩不停吵闹、追打小朋友、乱扔碗筷。饭后大人们一起聊天时,男孩一直故意在旁喊叫、拉扯,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她实在忍无可忍,捉住他的肩膀,从地上提到半空,严厉斥责他。在聚会的下半场,孩子才保持了比较克制的状态。“代价是他的母亲有点下不来台,朋友之间也有点尴尬”。
2.“熊孩子”是天生的吗?
调查数据
“熊孩子”究竟是后天“养成”的,还是“天性”如此?在问卷调查中,有32%的网友认为是父母长辈骄纵造成的;也有30%的网友认为是孩子缺乏正确引导。另有16%的网友认为孩子“天性如此”。在调查问卷后,不少网友留言:“我觉得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养不教的父母”“熊孩子都是家里长辈惯出来的”“教育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公德被藐视”……在大多数网友看来,“熊孩子”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观点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金菊表示,“爱闹的天性”不是孩子变成“熊孩子”的原因,一般孩子的性格要到5~6岁才逐渐定性。父母长辈的娇纵、周围环境的示范作用、缺少正确的引导都可能是外因。“熊孩子”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育。从家庭教育角度而言,如果父母能起到正面、积极的示范作用,孩子成为“熊孩子”的概率就会降低;从孩子自身角度而言,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久而久之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差,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从更宽泛的教育角度看,在“熊孩子”成长过程中,他的家庭、学校(幼儿园)教育,都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没有规则意识。
市民龚女士认为,比起母亲来,父亲更像是一种社会规则的示范,比如言出必行、有底线、接受惩罚等。但在一些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性格造成了影响。
网友“萌萌妈”说,父母陪伴时间少,也容易让孩子变“熊”。她的外甥在5岁以前就是个“熊孩子”,接受不了批评,谁批评他就打人,还向人吐口水。后求助于心理专家得知,是父母工作太忙,孩子缺少陪伴造成的。
3.“熊孩子”该怎么管?
调查数据
在调查中,超过六成的网友认为,“熊孩子”应该要管教,否则长大后变本加厉。有的网友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1%的网友认为不该管,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管教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另外,有2%网友认为,如果家有“熊孩子”,孩子被人批评时,感觉孩子受到欺负,会怒怼回去;另有61%网友选择当面和颜悦色讲道理,回家再严厉批评;还有11%网友选择狠狠批评孩子,甚至动手打。
观点
在一些家长看来,“熊孩子”怎么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有部分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小孩现在还不懂事,长大自然就知道了”。
南宁市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原南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春诚认为,现在很多家长育儿时完全凭父辈经验或自己摸索,存在着育儿认识上的缺陷。特别是很多家长不重视0~3岁这个家庭教育的重要节点,错过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遵守秩序、自我节制这3个品质的最佳时期,导致孩子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熊孩子”行为。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需要一起配合发力,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从他律到自律的习惯。
陈金菊认为,对“熊孩子”肯定是需要管教的,管教不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需要成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任由孩子将精力用在捣蛋和破坏行为上。
不过,对一些家长而言,并非不想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则,而是常常面临“引导无效”的窘境,最后放弃了。
陈金菊表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在日常教育中向孩子明确规则,告诉孩子不同的场合怎样做才是符合社会规则的。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应大喊大叫,不能影响到别人。一旦孩子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家长一定要立即制止,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家长明确了规则,也可能出现规则对孩子无效的情况。陈金菊说,这时,家长需要制订明确的奖惩措施,并且规则和奖惩都应让孩子事先明确了解。比如,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活动,出门前就应和孩子沟通好,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叫。如果遵守规则,孩子回家后可看半小时电视;如果违反了规则,第一次给予提醒;第二次,回家后就只能看10分钟电视;再次违反,就取消孩子当天看电视的权利。当然,孩子接受惩罚后需要承担的后果必须是他比较在乎的,否则这个规则对孩子仍旧无效。坚持下来,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会慢慢形成。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郭燕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