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广西七年影像:“穿越贫困”的童年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韦小妹家曾住在位于千米山坳之上的村寨,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环境险恶,村民生活极其贫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韦小妹一家搬迁到了山下的马路边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14岁的韦小妹用台灯“照亮”7年前在煤油灯下学习的哥哥韦富喜(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5月13日摄,右图2010年5月14日摄)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学校配置了新的乒乓球桌和球拍。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学生和三年前的同学“打”乒乓球(拼版照片,左图2015年12月10日摄,右图2012年12月27日摄)

五年来,蒙柔玉慢慢长大,家里建起了三层小楼,水泥路通到了屯里,爸爸还购买了汽车。她希望能考上艺术学校,圆自己的歌舞梦。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初一学生蒙柔玉和5年前的自己“打招呼”(拼版照片,右图2017年5月7日摄,左图2012年7月16日摄)

5年前,蒙富松每天要攀爬悬崖去上学,如今他家已经搬迁至公路边。家里在前年已脱贫,父亲给酷爱打篮球的蒙富松买了球鞋。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少年蒙富松穿着球鞋的右脚和5年前光着的左脚(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5月21日摄,右图2012年9月5日摄)

如今,当地政府已经将水泥公路从学校修到屯里的家门口,“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13岁的蓝国锋骑自行车去学校打篮球,和5年前走山路放假回家的自己及小伙伴们“相遇”(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5月7日摄,右图2012年7月4日摄)

学校的条件也得到改善,配置了棉被、席子、饭盒等生活用具,孩子们不用在开学和放假时背着行囊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爬。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曾经,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去学校(右图,2012年9月3日摄),如今,水泥公路已经从学校修通到家门口(左图,2017年1月11日摄)

由于交通不便,家庭条件艰苦,蓝小帅曾经可玩的玩具都是大人手工制作或随手捡来的。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少年蓝小帅在玩小自行车的路上与5年前滚废旧轮胎的自己“相遇”(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1月25日摄,右图2012年7月16日摄)

如今,他家已经搬迁至公路边,并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告别了以前危旧的木瓦房。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宝屯,12岁的蒙文超在家门口的公路上,伸手去“接”5年前爬悬崖放学回家的自己(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5月5日摄,右图2012年9月5日摄)

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曾经,广西河池市山区小学生的午餐是“黄豆拌饭”(上图,2011年3月24日摄),“营养改善工程”实施以后,孩子们可以吃到营养搭配的饭菜(下图,2017年5月7日摄)。

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10岁的蒙卫益用相机为5岁时还是放羊娃的自己“拍照”(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5月17日摄,右图2012年7月16日摄)

以前,覃富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上下学。如今公路已经从学校通到家里,学校也配置了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娱乐设施,让他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据统计,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012万减少到2016年的341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原本“千重山,万层岭,不通水,不通电”的广西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路工程”逐步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百万山区青少年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童能安然入睡。广西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校园成为大山里最美的风景。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弄良小学,12岁的覃富和7岁的自己在操场上斗驹(拼版照片,左图2017年5月18日摄,右图2012年5月3日摄)

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