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手机辐射、WiFi影响身体健康吗?广西这群大学生和小学生“零距离”实验,结果……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土壤中的重金属迁移到农作物“身上”怎么办?空气中的污染物是如何被发现的?基站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有没有伤害?为纪念世界环境日(每年的6月5日),6月2日、5日、6日,自治区环科院、监测站、辐射站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一群大学生和一群小学生走进各个环保实验室,“零距离”接触精密仪器,体验环保工作

参加环保公众开放日的大学生和小学生们。

土壤中有重金属咋办?
环科院:能够改善土壤的仪器真是棒

在自治区环科院,学生们在土壤实验室参观。

6月2日,广西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来到了公众开放日的第一站——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简称“环科院”)。当天,该院的大气、水和土壤监测实验室都向大学生们开放。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土壤、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进而威胁农产品、饮用水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比如镉大米的出现,就是因为土壤里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所致。

在土壤监测实验室里,同学们看到土壤淋溶模拟装置中,几个玻璃容器中装着一些土壤,分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他污染物。通过实验,以此找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方法,提高农作物的食品安全。

在环科院大气科学观测研究站里,44台(套)高精仪器不间断运转,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有任何细微变化,这些仪器都能发现。在城市环境摄影监控系统里,定时拍摄实景照片,可直观看到不同日期、不同时段空气质量的情况。空气中是否有污染物,污染物从哪来?当采集的空气样本通过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空气中的颗粒物会“飞过”仪器中放射的激光,通过不同元素飞行的时间,就能推断颗粒物是什么物质,继而分析出它们的来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质谱仪在广西是“唯一”的。目前,环科院大气科学观测研究站也是广西首个初具“大气超级站”规模的观测站。在这里,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可对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预警预报。

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生刘春秀参观后感叹,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能来到科研单位近距离体验环保工作,了解了监测水、大气、重金属等实验室器材的操作,明白了各种污染物的形成和监测过程,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收获非常大。

环科院副院长陈志明表示,通过公众开放日的活动,让公众“零距离”了解广西综合性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拉近了公众与环境保护的距离,对公众关注和支持环境保护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发现空气污染物?
监测站:探秘“高精尖”仪器设备开眼界



在自治区监测站,工作人员在给学生们介绍监测无人机。

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环保部门是如何打好环境保卫战的呢?6月5日,广西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学生和南宁市玉兰路小学的小学生来到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下简称“监测站”)。这里是全国唯一独立获批环保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机构的省级环境监测站,各种“高精尖”的设备仪器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刚走进监测站大院,两辆应急监测车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其中一辆水质自动监测车可谓战功赫赫,“它参与过全区20多起水污染事件的处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在2012年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紧急处理中,就有它的身影。随后,同学们走进车厢,听工作人员对它的详细介绍。这辆车可以实现对水质的自动化标准监测分析,还能通过远程控制,实现短期无人值守、数据无线传输,还可向总部传回现场视频。通过数据分析,工作人员能了解到被监测的河流含有何种污染物,污染带在什么地方等等信息。目前,除了南宁,广西还有柳州、河池、贵港等6个市的环境监测站也配备了这种监测车。

现场的另一辆应急监测车是大气自动监测车,它像一个可移动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车内有多台空气质量分析仪器,能同时分析空气中的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气态汞等指标。

在广西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同学们了解到,这是广西首个针对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建设的机构,可预报未来48小时6项污染物的浓度。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广西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5%,比全国高1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第五。但人类活动仍然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成因之一。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同学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用电,少燃放烟花爆竹,为改善空气质量出一份力。

WiFi影响身体健康吗?
辐射站:让了解代替误解,消除核与辐射恐惧

在自治区辐射站,学生们纷纷测试手机辐射。

手机辐射到底对人体健康有害吗?我们长期在有WiFi信号的环境中,会影响身体健康吗?那些看不见的核辐射是怎样被“捕捉”到的?核与辐射安全是公众最关心的环保热点问题,6月6日,在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下简称“辐射站”)工作人员介绍下,核辐射监测和防辐预警的流程一一揭开面纱。

平时经常听说手机是有辐射的,但这辐射究竟有多大,会有怎样的影响,一般人没有明确的概念。在辐射站一楼大厅,几台手机辐射测试仪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纷纷掏出自己的手机,迫不及待地想亲自测一测,看看自己的手机辐射有多大。各种手机测试显示的数据不一,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为止还未有数据表明,手机磁场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辐射站站长助理廖燕庆介绍,手机、电吹风、WiFi等家电的电磁辐射都在标准水平内,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危害。她还表示,目前在放射性辐射投诉中,关于通信基站的投诉占到80%~90%,而实际上,通过对全区2万多个基站的竣工验收发现,辐射值远小于国家规定的限值。基站之所以有电磁辐射,完全来自于其顶端的天线,而天线呈喇叭形发射,在其5米以内才有1~2微瓦的辐射,而平时在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只有0.5微瓦的辐射,离标准限值还有近100倍的差距。

在放射性核素分析测试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主要针对防城港核电站周边居民的食物进行了放射性核素分析。为了有效控制核辐射安全,辐射站在核电站周边设置了12个子监测站,对外围周边进行监测管理和采样分析,包括空气、水、滩涂沉积物等,目前并未发现异常。

辐射站站长宁耘表示,通过公众开放日活动,希望大家能客观、理性的看待核能,消除核恐惧,支持核发展。

 “原来对核电知识了解太少,老认为核电站就是不定时的核弹,但是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消除了自己的‘核恐惧’心理。”广西师范学院学生黄伊蕊坦言,以前确实对基站建设很抵触,今天听了讲解,做了手机电磁水平测试,了解到基站的工作原理和辐射值,现在对基站的建设放心多了。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张文卉 徐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