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丛书为高考备好了“弹药”
自治区教育厅退休职工 鲁冀邕
回想起40年前的高考经历,感慨良多。这里就从我读一套丛书说起吧。
进厂当工人仍不忘自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结束了实际在校三年半的中学生涯,进厂当了工人。当时对未来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的理想,只是觉得年纪轻轻的,除了每天上班学技术外,还应该多学点东西,不要虚度年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这套丛书本来是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编撰的,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鲁迅作品选,还有实用农业技术知识等,计划出二十多种。我一看,就心动了。因为除了农业技术暂时用不上以外,其他内容我都有兴趣。我想着,如果学完了这套书,不就能弥补蹉跎岁月中被荒废的学业了吗?
从此,逛新华书店时,我多了一个目标:寻找这套书。它不是成套同时出版的,而是一本一本陆续推出。去得多了,连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记得我了,会笑着对我说,“有新书了”,或“新书还没来”。此后,我陆陆续续买了十几本,有《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基础知识》《无机化学》《写作漫谈》《鲁迅杂文选》《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中国近代简史》《简明中国地理》等。每拿到一本,我都如获至宝,觉得它们可以填补自己知识面的一个空白。在业余时间里,我常常婉拒青工们打扑克、聊天的邀请,一个人钻进这套丛书。
一套丛书增加高考自信
还没等我把这些书看完,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突然到来。
1977年,大约10月份,一个消息传遍全国:将要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我明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当时,高考复习资料奇缺,很多人连课本都找不到,只能找一些零零散散的题目来做。而我有了这套书,数、理、化的复习有章可循。我庆幸自己歪打正着,早早就备下了这些“教材”,而且还不间断地学习着。到这时,我就像枕戈待旦的战士准备弹药一样,把所有用得着的书整理出来,堆在案头。
为了实现大学梦,我夜以继日地看书复习,常常是半夜打瞌睡趴在桌上睡着了,过一会儿又醒过来洗把脸继续攻读,真正体会到了“悬梁刺股”的滋味。在短短两个月的备考时间里,我把书中的习题都做了一遍,心中有了底气,走进考场时也是满怀信心的。语文、政治两科,也得益于平时的阅读习惯和积累,难不住我。
语文考试,对我来说是件趣事。理工科考生的语文卷,不用考语文知识等内容,只要求写一篇作文,记得作文题是“难忘的日子”。在考场里,我在犹豫:写哪个“难忘”呢?猛然想起:一年前的十月,中国发生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大事,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心情激动,写出了一首长诗。我投到所在单位的广播站,女播音员用慷慨激昂的嗓音,全文播出了。现在回想起来,那篇东西,能不能称为“诗”,真说不准。当时我急中生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那首诗改写成了一篇记叙文。
丛书虽旧仍保存至今
高考录取结果出来了,我榜上有名。上大学后,我身边一些原来的“宝贝”都丢弃了,但这套丛书却带在身边,直到现在。虽然这些书已经陈旧发黄,但我总是保护得好好的,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我觉得,书中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当你刚进入未知的领域时,它是蛰伏的,不显露头角的,你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力量;当你学有所成,领悟了知识的真谛,有一种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感觉时,它就会顺势张开,载着你飞向梦想的天空。这就是40年前读书与高考给我留下的启示。
大学同学合影,前排右四为作者。 鲁冀邕供图
同名同姓闹乌龙 高考录取多波折
南宁市江南区委宣传部 尹庆南
我的高考是在1978年,现在已经过去39年了。这是一段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的经历。因录取工作人员失误,我差点与读书梦失之交臂。
高考后录取情况石沉大海
那一年,19岁的我和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在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看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身边的一些同伴通过高考跳出了农门,进了大学,我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也要考上大学。
高考结束后,我就回到插队的村里等待。那时,录取通知书是寄到村里的,村里每当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都第一时间用高音喇叭通知被录取的人到村里领取,我就天天竖起耳朵听广播。可眼看分数跟我一样,甚至比我分数还低的人都得到通知书了,我还是没得到,心里很着急。
两进招生办终于问出原因
就在我万分沮丧之际,一起插队的一名好友提醒我,是不是应该到招生考试办去问问,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我打听到,招生考试办公室设在南宁市华西路的一所放了暑假的小学内。那时招生办不像现在那么森严,说明情况后,门卫就让我直接进去找工作人员。我上到招生办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工作人员很热情地问了我的情况,然后翻开一本用钢笔写得密密麻麻的录取记录本,指着我的名字对我说:“你已经被录取了,通知书已经寄出,你回去等着吧。”在那本记录本上,我确实看到了用钢笔写着自己的名字和被录取的学校,于是,我放心回到村里等候。我想,可能是邮寄速度慢吧,多等几天也无所谓了。
就这样,我天天盼着能从村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名字,可一直等了差不多10天,也没得到消息。这下我又急了,再次来到招生办。这次招生办接待我的是个女同志,她了解我的情况后,还问我要了准考证。这一查不要紧,她拿着我的准考证查了以后对我说:“真对不起,我们之前寄出了一份跟你同名同姓,且同一学校录取的通知书,因你和寄出去的那份重名,工作人员以为你这张是抄写重复的、多余的,所以没给你寄出去,现在经核对,你和另一个同名人的准考证号不一样,我们给你补发,请你收好。”
虽遇乌龙事但仍感幸运
天哪,竟有这么乌龙的事!接过这名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录取通知书,我真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是感激她呢,还是埋怨她。回想这件事,我觉得我还是幸运的:我幸运,有那位要好的朋友提醒前去招生办查一查;更幸运的是,遇到这位细心的女工作人员,帮我查到了那份属于我的录取通知书并及时补发给我。
想当年,高考刚刚恢复,各项制度比较欠缺,高考及录取的秩序、手段等也都比较原始、简单,录取通知书这样的工作全靠人工手写操作,整个过程掺杂很多人为因素,这个乌龙事件,在当时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考已经日臻成熟,制度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录取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完备。今天,高考更加公平公正,成为了亿万青年学子追求远大梦想的一条通道。
[ 征集启事 ]
如果您有与高考40年有关的线索,如自己的故事,与之相关的特殊人物经历,或者与高考相关的特别资料,比如有时代特色的老照片或老物件(录取通知书、准考证、复习资料等),请与南国早报记者联系,分享这段记忆。
您可以报料讲述,也可以直接投稿。线索、投稿一经采纳,均付稿酬。
[ 互动方式 ]
热线电话:0771-5690306(法定工作日9∶00~12∶00;下午3∶00~6∶00。)
QQ群:390618862
微信:南国早报官方微信ngzbnews
邮箱:ngzbgk40n@163.com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