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聚焦高考40年】参与高考评卷20年,曾惜才复查试卷挽救了数学“零蛋哥”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梁兆先曾参与高考政治科目评卷近20年,其中经历令他难以忘怀
因惜才复查试卷挽救了数学“零蛋哥”

说起梁兆先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或许不多,但他编的一本小册子——《普通高考复习资料——国内外大事》,相信很多文科考生都不陌生。除了这本小册子,他曾参与政治科目高考评卷近2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恢复高考40年来,他不仅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参与了1977年的高考,还见证至今

与高考命题擦肩而过

1977年,梁兆先已从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多年,并在百色的中学任教十多个年头。那年10月,百色高中的校长找他,说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并在百色先行试点。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出高考题。作为高中政治学科的骨干,梁兆先被推荐参与百色试点的高考题拟定,但因当时百色高中要参加高考的学生需要优秀老师辅导,最后,学校派了一名语文老师参与了政治试题的编制。

虽与历史重要节点擦肩而过,但梁兆先并未在意,因为他太忙了:上课时间辅导学生做功课,放学后帮校门外的“学生”复习。应届的、历届的、老三届的;在校的、务农的、工作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了。梁兆先说,当时不管在校内校外,他的身后总跟着找他帮复习功课的人。

眼看实在忙不过来了,梁兆先想到一招:把复习资料抄写出来,贴到教室外面的墙上。一个雨夜,他看到不少家长、学生撑着雨伞,打着手电筒来抄资料。昏暗的光下面,全是渴求知识的眼睛。

评卷“攥”着考生的命运

从1977年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梁兆先几乎年年参加高考政治科目试卷的评卷。

1980年前后,梁兆先在百色担任高考政治科目评卷大题组的负责人,一考生家长通过招生部门找到他。家长说,孩子感觉政治考得不错,但高考总分才刚刚上大专线,要求查分。

梁兆先和评卷组的几名负责人和老师一起,重新查阅这名考生的政治考卷,发现有一道题问钢产量的,正确答案是“6000万吨”,考生写“6万千吨”,老师判错。几名查分老师都觉得答案值得探讨,又请来了数学老师,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同一个意思,考生对。又一道题,答案是“计算机”,考生答“电脑”,原来判错。这两题帮考生找回了2分。

但是,继续查卷时,几名负责人发现,还有几道题,考生答错了,改卷时老师没看出来,多给了3分。

一增一减,考生政治卷比原来还低了一分,总分没上线。之后考生又参加了两次高考,结果越考越差。

 “当时有没有想过,放考生一马?”6月10日,记者采访梁兆先时,这样问他。他不假思索:“不能这样做。”

他说,评卷老师手里攥着考生的命运,责任重大,必须出于公心,要特别认真地对待。偏离标准哪怕一点,对其他考生就不公平。

 “能帮考生争取的分数,评卷都会尽力。”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有一年高考,评卷老师曾遇到一份奇葩的政治卷——所有问答题全部用汉语拼音作答。这样的卷子算不算有效?该如何评分?评卷组很慎重,各种开会讨论加请示。最后,选了汉语拼音最好的政治老师评这份卷子,并请语文评卷组的老师帮忙把关,“光改这份卷子就两三小时,是其他试卷的几倍”。后来,这名考生被河池某学校录取。

喜见40年点滴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梁兆先结束当高中老师的生涯,调至广西警官学校,后成为三级警监和高级讲师。不过,他的工作仍然离不开高考:继续为高考政治评卷、每年为普通中考高考、成人高考出《国内外大事》政治复习资料。恢复高考40年,正因为参与其中,梁兆先也亲眼看到了这40年的点滴变化。

他说,百色地区1977年、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很多都选择了师范专业,大学毕业又回到百色当老师,好多都成长为后来的中学校长、中高职院的院长。1977年、1978年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之后通过教育行业,又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更多人的命运。

他说,高考选拔人才,以前是两条线,除了高考还有预考,预考过了才能高考,分数决定论,偏科的人才很吃亏。比如,高考预考曾有规定,单科0分,不允许参加高考。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名预考考生语文政治分数特别高,但数学是0分。当地教育部门惜才,通过再次查卷,发现该生的数学卷可以得1分,这名考生才得以参加高考并考上中专,之后成长为广西某市政府部门的负责人。 (读者梁先生 稿酬50元)

梁兆先1995年的高考评卷聘书和老照片。 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铁笔刻印高考资料 练就一手蝇头小字
玉林师院附中退休教师 陈善清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校招生考试时,玉林当地最大的考点设在南江高中。这一年,我在玉林城郊的南公社小学当教师。公社教育组选派我当考务员。

考务员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考生报名、造册、编排考场、安排考生座位、组织安排老师监考、巡视考试纪律、收发试卷等。这一新生事物,有很多问题须向上级请示,考试的很多规则没有规范,考生的报考年龄也有限制。在考试时大多考生认真做题,考场肃静。一些考生坐在座位上,很久还未动笔。部分考生考试时间尚未到半便退出考场,更有少数考生不愿把试卷交给监考老师。还有考生在交卷时,对监考老师说:“监官,我不考了,题目很深,受不了了”。听评卷老师说,当年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考上300分的算优秀了。

1977年高考后,我调至玉林师院附中(原玉林地区师专附中),一直负责每年的高校招生工作,先后担任考务员、试卷保密员和保密组长等职务,一干就是20多年。我退休后,曾被本校留用和玉林市教育局借用,干的活都与高校招生有关。

我的一生对高校招生考试有一种独特的记忆和感情。大学招生考试为国选才,利国利民,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对于这份工作,我始终怀着一种自豪感。

恢复高考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生的高考复习资料全靠各校自编、自刻蜡纸,我校编印的高考复习资料、考试题目让人关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脑打印没有广泛使用,手工铁笔刻字得宠,本人因常在校刻写高考复习资料蜡纸,练就了刻写蝇头小字的技艺。

历年高考招生考试,本人从中也得到深刻启迪:必须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才能进入大学。我的4个孩子得益于言传身教,自小勤奋读书,都考入了大学。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孙妮 实习生 莫惠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