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0岁的钟启泉参加高考,四科总成绩374分(满分400分),成为当年广西文科第一名。由于不愿调剂到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业,他差一点与大学失之交臂。直到77级学生在大学里读了两个月后,钟启泉才补录进入广西大学。
▲后排左三为钟启泉。 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翻拍
高考前夕遭遇高考取消
1966年6月13日,在玉林一中读高三的钟启泉一边紧张地复习,一边憧憬着大学的美好生活。此时距离高考只剩下10多天,7月1日、2日就高考了,准考证也已发到考生手上。钟启泉因为成绩优异,已经被推荐上北京师范大学,并早已填好了推荐表。
“听到停止高考的消息,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钟启泉回忆说,这段经历让他永世难忘。尽管带着万般不舍,他只能离开高中校园,与众多“老三届”一样,开始上山下乡。
白天种地晚上埋头复习
“我本来以为,一辈子都跟大学无缘了。”钟启泉回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化考试很有必要》,广西日报当天也转载了该社论。社论中透露,10月12日,教育部下文通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大家得知此消息,连夜奔走相告,很多城乡居民都自发燃放了鞭炮”。
当时,钟启泉在玉林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即将满30岁的他早已成家,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5岁,小儿子3岁,同时还要照顾4个老人。考还是不考?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钟启泉决定参加高考。
1977年10月底报名,同年12月中旬参加高考,准备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钟启泉当年正好被抽调下乡,驻村支援冬种和春耕生产工作。白天,他跟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凌晨一两点,还在埋头苦读。高考前,钟启泉请了10天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复习功课。
大龄考生考取文科第一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考场出来,钟启泉感觉考得不错。1978年元旦后,他拿到高考成绩:语文92.5分,数学98分,政治93分,史地90.5分,四科总成绩374分。当年广西共有约45.5万人参加高考,只有8人总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他是广西文科最高分。
高考成绩放榜后不久,公社办公室人员打电话找他,通知他赶紧回公社,上级有人找他面谈。来人中有自治区招生办、招生工作组的领导,还有两名广西日报的记者。招生办领导祝贺他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说他写的高考作文“难忘的日子”,成了广西评卷的范文。
过山车般的高考录取经历
当下,各省区的高考状元一出炉,北大、清华等高校,都会向状元们递上橄榄枝,但1977年可不是这样。
当年30岁的钟启泉第一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学哲学专业,第二志愿是复旦大学哲学专业。录取期间,自治区招生办曾打电话征求他意见,北大哲学专业录取希望不大,建议改报古典文学专业,然而钟启泉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婉拒了。然后,是漫长的等待。直到1978年2月1日录取结束,钟启泉也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同年4月15日,钟启泉正在田里插秧,突然接到县招生办通知:务必在4月16日赶到南宁,到广西大学办理走读生补录手续。4月20日,在77级同学入学上课两个月后,钟启泉等一批大龄高分考生,才正式进入广西大学读书。
“从北大到西大,会不会有些失落?”听了记者的疑问,钟启泉连连摇头,一再表示自己觉得挺好。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来说,当年去北京读书其实不现实,南宁既方便照顾家庭,也实现了读大学的梦想,算是一举两得。
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钟启泉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党政机关和理论部门工作,致力于研究邓小平理论及宏观经济理论,是广西首批延长退休的高级专家。他从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位置退下来后,目前仍然是自治区决策咨询委员会的特聘专家。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蒋晓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