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停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40年来,广西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也经历了一场场巨变:百色试点,为全国高考奠定基础;无纸化录取和阅卷的探索,改变了我国的高考评卷和录取模式……记者努力寻找当年这些划时代性变革的见证者,了解改革背后的故事
百色试点
统分遇麻烦,算盘不够用
历史梳理:1977年,确定将恢复高考制度,并率先在广西百色县(现百色市)试点。百色试点探索了恢复高考考试招生工作的全套操作过程,用于指导全国各地高考工作。
亲历者回忆:如今已88岁高龄的刘永强,当年是广西招生办主任,据他介绍,1977年10月21日宣布恢复高考,同月26日广西的高考试点工作队就进驻百色了。百色试点遇到的各种情况实时上报教育部,作为指导全国高考的依据。百色试点至12月6日结束,全国各省区市的考试也安排在12月10日以后进行。
为什么当年会选在百色进行试点?刘永强解释,邓小平曾在当地进行百色起义,恢复高考工作也是邓小平主抓,那里的群众基础好。当时百色既有大型企业,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山地和平原,很具代表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刘永强一直在教育部学生司工作,直到“文革”后才回到广西。教育部派来负责试点工作的是他的老同事,沟通起来更融洽。
“当年,想尽一切办法帮考生找复习资料。”刘永强说,那个年代资料困乏,新华书店的旧课本卖完了,试点工作人员为了找复习资料,甚至到废品站把那些当废纸卖的课本搜罗回来。考生不知道会考些什么,试点工作队就参照“文革”前的高考,整理出简单的提纲。
出题难度也是一大问题,既要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也不能太容易。试点工作人员把考生集中起来复习,出题给考生做,看学生能回答到什么程度。
百色试点探索了恢复高考的全套操作过程。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停了11年的高考突然恢复,考试统分遇到麻烦——算盘不够用。百色招办的人挑起箩筐,挨家挨户搜罗算盘,再挑到评卷点去。他们还将这一经验告诉各地招生办,要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刘永强介绍,参加百色试点的考生是全国率先高考的人,他们无需重新参加77年广西高考,考试的题目,也与广西其他77级考生不同。
标准分
能体现成绩含金量,但老百姓看不懂
历史梳理:标准分数制度1989年正式在广东推行,1996年广西采用标准分。至1997年,标准分在海南、河南、陕西等7个省份推行,占1997年考生总数的近1/3。到2001年有两省退出,2002 年开始,不再强行推广标准分数制度。2005年,广西不再推行标准分数制,高考成绩仍以原始分呈现。目前,只有海南省仍在使用标准分。
亲历者回忆:经历了标准分时代的广西考生,对高考成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看不懂”。676分,是宋强(化名)当年的高考总成绩,原始分是多少,他至今都不知道。1996年,广西高考改为标准分,满分为900分,单科成绩高于平均分,就会在500分以上,低于平均分则在500分以下。宋强自认为是当年标准分的受益者,他有两科700多分,3科600多分,比起班上有短板的同学来说,他的总分相对要高几十分。那一年考生填志愿只能凭感觉。因为之前高校在广西的录取分数,与标准分无法对应,没有参考性。
“标准分实际上是更公平、更科学的计分方式。”广西招生考试院信息处副处长周晓亮解释,标准分是为了体现考生各科成绩的含金量。然而,这样的计算方式不接地气,老百姓看不懂,各试点省都出现反对声音,广西也不例外。
远程录取
让招生实现阳光透明
历史梳理:1996年,广西通过试点率先在全国进行计算机网上录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4校试点进行网上远程录取。1997年,广西参加远程录取试点的高校增加至14所。1998年,广西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实现“无纸化”投档录取的省区。
亲历者回忆:“当年之所以进行网上远程录取,是想管住档案。”广西招生考试院副院长王华,时任计算机室副主任。据他介绍,1993年,取消了“统招统分”制,出现了委培和自费生。录取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人为因素影响,档案开始“乱跑”。
如何才能管住档案?1995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王华等人思考,能不能搭建一个系统,实现远程化录取。经过1996年和1997年的探索,1998年广西率先实现了“无纸化”投档录取。达不到投档线,计算机无法出档,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并且,档案流动到哪里,能实时掌握。
远程录取也带来另一个好处,过去人工管理纸张档案,需要搬来搬去,一些“招生大户”需要派出几十名招生人员。而外省的高校招生也不方便,需要乘车远道而来,交通、吃、住等,都是不小的费用。
1998年,广西成功实现了“无纸化”投档录取,这也引起教育部注意。当年原本已定好“全国高校招生工作总结会”召开地点,但教育部又决定改在南宁召开,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部门和教育部部属高校,观摩了广西无纸化录取现场演示。
王华表示,网上远程录取,让档案的行踪有迹可查,也为以后的阳光招生打下基础。2001年,广西招生考试院无纸化网上录取系统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网上阅卷
有效控制主观题评分误差
历史梳理:1999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对高考英语科目实施计算机无纸化“网上阅卷”,2000年,语文也实现无纸化阅卷。2005年,广西普通高考首次实行全科计算机网上无纸化阅卷。
亲历者回忆:“无纸化”投档录取成功后,1998年广西开始思考能不能试点网上阅卷。经过一年筹备,1999年广西招生考试院决定先在英语学科试点。如今已退休的特级英语教师刘振林,当年曾参与这一块工作。
刘振林回忆,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广西招生考试院决定在高考前进行一次无纸化模拟阅卷。1999年5月25日考生考完英语模拟考,试卷被收回。当年,通知了70名教师,按照原定计划,老师将在27日进行网上阅卷。然而,扫描后的试卷电脑上却读取不出。27日不行,28日仍然不行,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劝道“不行就算了”。
广西招生考试院信息处副处长周晓亮,当年是这次模拟阅卷的技术人员,“知道是软件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哪儿,怎么也找不到”。3天,周晓亮总共只睡了3个小时,“问题不解决,睡不着”。终于,5月30日凌晨,问题解决了,周晓亮等人才放心睡去。
“纸质版阅卷还是无纸化阅卷,看起来跟考生无关,其实大有关系!”刘振林说,当时国际上流行增加客观题的比重,以确保阅卷的准确性。然而,过分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考题的自由度就会受到限制,不利于素质教育选拔。无纸化阅卷实现了主观题“双评”(两名老师在不知情情况下,评同一道题),找到了控制主观题评分误差的办法。并且,无纸化阅卷,实现了考生分数网上合成,避免了人工统分的繁琐和可能带来的误差。
1999年,广西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大厅场景。 广西招生考试院供图
来源 丨 南国早报记者 蒋晓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