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老街故事 | 这条短短的解放路,是南宁人跨不过的回忆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南宁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快了
但许多老街仍然按着它的节奏
日夜承载着南宁人的故事和回忆
记录着这座城的变迁
这些有历史、有故事、有人情味的老街
有的几十年如一日
有的正在改扩建
有的已经消失在城建中
……
小南南想和你们聊一聊
南宁的老街故事
就先从解放路开始吧

昔日,解放路是热闹非凡的百年商埠。700多米长的街上开有上百家大小店铺,行人川流不息,挑选各种吃、穿、用和百货,悠闲地在遮阴挡雨的骑楼长廊下漫步。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南宁“三街两巷”改造,店铺和居民不断迁出,解放路慢慢由商业中心变成了中转站,步履匆匆的行人只是从这路过,或者喝杯凉茶,或者买个糕点,又继续前往下一站。

▲曾经的百年商埠,如今人们大多只是路过,便前往下一站。

▲从空中俯瞰,解放路路边部分建筑已经被拆除。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解放路的老店

学生也消费得起的西餐厅

在南宁“70后”和“80后”的集体回忆里,曾有解放路上的一家西餐厅。

它位于解放路东段一栋仿欧式建筑的四层小楼,在老街里显得与众不同,这里曾是南宁市最早一家西餐厅。

当时西餐刚在南宁兴起,为解放路聚集了大量人气。“80后”南宁人苏女士说,以前能到那家西餐厅吃饭,是“很值得显摆的一件事”,为此,她曾专程带着来自县城的男朋友到解放路体验。

▲解放路的那家西餐厅已经搬迁。

上世纪90年代末读大学的南宁人许女士记得,这家餐厅吃饭要花长时间等位置,餐厅的食物谈不上很美味,但是价格非常便宜,而且分量足,最重要的是“学生也消费得起、吃得饱”,是她有生以来吃过的第一份牛排。

现在,当她路过这里,看到一排写着鲜红“拆”字的待拆旧楼中,西餐厅临街斑驳的墙壁上,红底黄字的搬迁公告异常醒目,颇有感慨,会回味起牛排和青春的味道。

▲在解放路,不少路段已经开始拆除。

装潢和劳保用品一条街
各式各样的装潢和劳保用品商店是解放路上的一大特色,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有20多家劳保用品店和近20家做装潢装饰的店铺。

沿街而开的装潢、劳保用品、化工品、药材、饮食等店铺造就了解放路的繁华日夜,五颜六色招牌装点着的骑楼,在向人们展示它古老商业史的同时,又展现了浓浓的现代都市气息。

▲劳保用品一条街,是不少年轻人对解放路的印象。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做劳保用品生意的杨政嵩,是这条街上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辞职下海后,他买了4台手套机开始创业之路,带动了劳保用品商店在解放路上的兴旺。

他说,过去南宁的工厂都是到解放路采购劳保用品,随着后来工厂纷纷改制破产,加上近年网购的兴起,如今解放路上零零散散的劳保用品店已难现昨日的辉煌,只有一些工会的老顾客还会光顾。

▲解放路还有很多骑楼。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南宁第一家粤曲曲艺早茶

静静伫立在解放路东段的如意酒楼,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粤式怀旧风:金线地砖墙砖、中式水墨装饰画、大写的“祝君如意”字样,昔日宾朋满座的如意酒楼已转型为糕点制作车间。老南宁们喜欢来这里寻找记忆里那熟悉的老味道。

▲如今的如意酒楼已经成为一家蛋糕店。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上世纪八十九年代,邕城知名的国营饭店,除了民生路的万国酒家,便是如意酒楼,南宁人吃婚宴都是去这两个地方。”苏女士小时候曾到如意酒楼吃婚宴,多年来对当时的一道菜“仿鸡绒宴”念念不忘。“我曾经央求妈妈照着做,却做不出那个味道。”

▲如意酒楼内部的装饰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在酒楼任职30多年的经理梁旭宁介绍,其实真正的鸡绒宴是用鱼翅烹制,但由于鱼翅价格高,当年师傅就用猪皮和鸡蛋花仿制出鸡绒宴,广受欢迎。当年南宁城时兴的婚宴菜中,还有冬菇莲蓉醉鸭、网油腰卷、菊花鱼等等。

忆往昔,梁旭宁记忆犹新:“这里还曾经是南宁第一家曲艺早茶。”1990年,效仿广东人喝早茶的风潮兴起后,酒楼开设了早茶,邕城的粤曲爱好者们喜欢聚在这里点几碟点心,沏一壶茶,听着台上的粤曲,打发休闲时光。

百年腊味店源于清朝

如今的解放路,众多老店铺纷纷搬迁,半边街道多为待拆迁的废弃旧房,这其中,仍有家不起眼的烧卤腊味店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怀。这家店的前身是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由陈信和在石巷口创立的南宁第一家腊味作坊“和行腊味店”。

▲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烧卤店。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和老店同样在坚守的,还有店里的老师傅,以及老顾客。刘荣宁18岁时来到解放路做学徒工,那时候还是八十年代初期,整个南宁市的烧卤店不过三四家,这家商店总是顾客盈门。“一张肉票有10个小格子,一格票可以买到二两猪肉,买一根腊肠要三格票。”刘师傅说,特别是逢年过节期间,买腊味的顾客早早排起长队,人多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解放路的老字号烧卤店。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以前卖的烧腊品种曾多达上百种,现在少了很多,大概只有30多种了。”他介绍说,因为手工耗时大,一些经典的腊味今已难觅踪影,这其中就有一种叫“鸭扎”的腊味——用腊鸭肠将腌制晾干后的鸭爪、水晶肥肉和猪肝扎捆在一起而成,风味独特,令人流连忘返,至今仍不时有60岁以上的老食客前来寻找。

解放路的老故事

街头小吃叫卖声曾响彻南宁

早上卖馄饨面,下午卖水豆腐,到了入夜,摊贩又挑起骆驼担满街走,边走边敲打着竹片,“裹蒸粽、腊味饭”的粤语叫卖声,从解放路的街头飘至街尾,一直卖到天光亮,让睡眠浅的人辗转难眠……在年过8旬的梁美圆记忆里,解放路有飘香的美味,也有失眠的苦恼。

▲腊味饭。网络图片

在解放路的不同季节,人们一天中可以在不同的时段买到不同的小吃。夏夜有芝麻糊、绿豆沙,冬夜有裹蒸粽、腊味糯米饭、八宝甜饭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带有岭南风味的裹蒸粽和腊味饭,粽子用莲叶包裹,放有虾米、香菇、腊肠等馅料,腊味饭配有腊味和板栗,光看着就叫人垂涎欲滴。

▲裹蒸棕。网络图片

79岁的周崇惠说,小时候家规甚严,夜晚不允许出户,每当听到摊贩的吆喝,他就把篮子从楼上吊下来,里面放着钱,摊贩把小吃放到篮子里,再吊上去。    
      
新会书院曾是小学一部分

中午放学时分,解放路小学校门口人头攒动,家长们站在学校门口翘首以盼。紧挨着小学的新会书院大门紧闭,高墙肃然,与热闹熙攘的人群形成反差。这座南宁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清代会馆,也是南宁历史地标之一。

▲放学了,孩子们从新会书院前经过。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虽然只有周末作为邕剧展示中心对外开放,但并不妨碍学生们放学后流连在书院门口嬉戏打闹,不时有一些老街坊倚坐在书院门前的石墩上休憩。

▲傍晚的新会书院,是孩子和老人休闲玩耍的地方。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著名电影《孙中山》剧组曾到新会书院采景拍摄。书院也曾作为南宁市博物馆文物陈列馆,收藏有从恐龙化石到明清瓷器的各时代文物。


谢桂友1960年进入解放路小学读书,如今是学校聘请的南宁白话民谣传承人。他说:“我们读书时,新会书院就是小学的大门,当时书院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后殿是老师办公室,中殿左右两边各有个小教室,还摆有一些兵乓球台。”当时国家物资匮乏,学校上课的桌椅不够,书院里的一些刻着字的牌匾被卸下了当成课桌,谢桂友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可惜。
       

▲新会书院内部。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虽然已经搬走多年,谢桂友还会经常回来走走看看。他说,新会书院如今的模样和以前没有太大差别,古老厚重的青石门楣匾额高悬,只是朱红色的柱子和大门已被刷成了黑色;书院门楼脊顶上,栩栩如生的琉璃花鸟和人物雕塑蒙上了岁月的痕迹。

▲新会书院内部。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当年到解放路做衣服最时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宁只有两家国营棉布店,其中一家就在解放路,店里只要进了新花色,会在门口贴出告示,人们获悉后早早就去排队买布。最初凭布票,后来凭扣货本,买一次布大概够做一件衣服。

布票。网络图片

“改革开放后,私营商店多起来,我们就不去解放路买布,改去请人裁衣服,赶时髦。”“50后”南宁人张女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解放路靠近水塔脚那一圈兴起很多裁缝店,到店里订做衣服的顾客很多,“张女士们”就让裁缝裁剪好自己想要的样式,再回家用缝纫机自己车衣服。后来,随着花样翻新的广东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南宁,解放路的裁缝店便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90年代后,解放路附近的新华街、高峰路、民生路步行街人气渐旺,解放路的角色逐渐从中心变成通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多成为了过客。

解放路的老历史

解放路曾三易其名

《南宁市百科全书》记载,解放路的前身是5条街,东段叫下沙(纱)街和上沙(街),因摆卖布纱得名;中段因有一座似城楼的巩阁横跨界面,叫巩阁街;西段为鸡行头街和镇北街。
    
1932年,因新桂系首脑李宗仁(字德邻)捐资修建,沙街、巩阁街、鸡行头街、镇北街被合并称为德邻路。四条街合并时举行了隆重的开街庆典,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女士出席剪彩。

▲徳邻路开街庆典图。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1950年,因纪念南宁解放,德邻路改为“解放路”,后又改称“七三路”,最终改回解放路。

开辟南宁第一条公交线路

解放路是民国期间南宁3条最繁华的三条街道(民生路、兴宁路和解放路)之一,因为毗邻邕江和码头,水路交通方便,催生了解放路商业的繁荣。见证老南宁商业沧海桑田的新会书院、两湖会馆、南宁商会旧址、安徽会馆等都集中在解放路。

▲德邻路的电话电报杆线图。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清朝年间,解放路还是一条只有4米宽的碎石路,几经拓宽修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原来的大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是南宁最早的水泥路之一。解放路上还开辟了南宁第一条公交线路。

商贾云集名店林立

民国时期的解放路商贾云集,当时街上开有银行、洋纱商行、副食品商行等各种商铺,货如轮转,客似云来。解放路历史上还诞生了南宁众多的老字号,比如从清代始创的万宝堂药店、和春刀剪店、和行腊味铺、大盛祥酱园、万利酱园、广丰庄、元记银号、道奇汽车行等,这些店铺或经营自己的产品,或代理外商的洋货,在南宁城均名声显赫。

▲解放路商住建筑。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当时,南宁较好的房屋大部分分布在解放路等南宁主要街道,多为政商名流、资本家的庭院、别墅或者商铺,其他街道多为劳动人民居住的低矮破旧木板房或棚屋。

▲三进的院落新会书院座落在解放路路边。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摄

解放路的故事先讲到这里了
你身边还有哪些难忘的老街?
在留言区说出你与老街的故事和回忆
小南南将选出部分留言网友
获选的网友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郭燕群、 徐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