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近百名高一学生走进广西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参与公众开放日活动。学生们参观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动态演示模型和高大上的监测仪器,充分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核与辐射科普知识,消除了畏惧心理。
“人体也是一个放射源啊?”当天下午,在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普展厅,听讲解员介绍后,来自广西外国语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高一学生小张感叹,自己第一回科学地了解了核与辐射。
据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17%来自医疗照射。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医疗照射,它是人类受到人工照射的主要来源。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放射性,如吃的食物、喝的水、住的房屋乃至人体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这些微量的放射性对人体并不构成损害。
在科普展厅的手机辐射值测试仪边,市民张女士用一部手机测试。拨通电话前后,电磁辐射综合场强处于0.42伏/米至0.99伏/米范围。由试验可知,手机接通瞬间是手机发射接收电磁波最强的时候。即使辐射很低,也建议大家在这个时间段最好不要贴耳接听。
工作人员同时介绍,国家环保部门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标准不适用于对手机辐射大小进行评价。城区里常见的移动通信基站,其对周围电磁环境影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基站周围电磁环境影响的国家标准限值为12伏/米,近年来对大量的移动通信基站监测表明,绝大数的站点都能满足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科普展厅还集中展示了核电科普知识、核能发电原理、核电站结构,学生们还参观了“镇馆之宝”——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动态演示模型,了解核电科普知识。
来源 | 南国早报客户端 记者张文卉
欢迎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APP报料:点击早报APP“报料”,即刻报料。电话报料:0771-5690127。请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联系发放稿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