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一家三代守护烈士墓67年,如今终于迎来烈士后人!

阅读数:4173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
两家人的先辈在烽火岁月相识相助,如今他们成了一家人
两家人的先辈在烽火岁月相识相助,如今他们成了一家人“你就是谷家兄弟吧?我是潘家老二。”“二哥!”7月29日,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镇旧圩村村口,从哈尔滨赶来的谷永山与旧圩村潘家兄弟紧紧相拥。这素不相识的两家人宛如亲人重逢。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烈士墓。1950年,解放军第39军152师在武鸣剿匪时,两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留下这座烈士墓。当时协助解放军进山剿匪的潘世荣老人,决定带领全家人守护烈士墓。

67年来,潘家人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找到烈士后人;67年来,谷家人也一直有个牵挂,希望知道亲人谷振忠葬在哪儿,亲自去祭拜。这一天,两家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潘家兄弟与谷永山热情拥抱。


一段往事:老人临终叮嘱子孙护墓

尽管了解当年详情的潘世荣老人早已过世,潘世荣的妻子兰志英也已95岁,沟通不便,但与这座烈士墓的缘分,潘家人都能说上一二,因为那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

1950 年,武鸣匪患猖獗,解放军一支剿匪部队来到锣圩镇,驻扎在旧圩村。当年潘世荣只有 20 多岁,因为念过书,会讲一些普通话,加上熟悉地形,成了解放军的向导。

一天,解放军主力部队发现谷振忠、刘芬两位战士失踪。经潘世荣带领部队往匪患方向寻找,在山间发现了两位战士被残忍杀害的遗体。

潘世荣找来两块门板,与战士们一起将遗体抬回来,为他们换上新军装,并按照壮族的风俗习惯,安葬在旧圩村旁。几天后,解放军部队撤离时,留下了这座烈士墓。

当年,解放军战士知道潘家孩子吃不饱,曾送过口粮接济潘世荣。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解放军还曾送给潘世荣一本笔记本,这成了夫妻俩的宝贝,珍藏至今。潘家发生的所有大事,每名家族成员的出生年月日等,都记录在这本笔记本上。

解放军的恩情,善良的壮乡人铭记在心。部队走后,潘世荣把两位烈士当成自家人,逢年过节扫墓祭祖都忘不了烈士墓。他叮嘱儿孙,两位烈士在剿匪时牺牲,要把他们当自己的亲叔叔对待,清明节一定要去打扫、上香。

“每年扫墓,首先去祭拜的就是烈士墓。”潘雪珍是潘世荣的孙女,潘家第三代,这种祭扫方式已成为她儿时的记忆。

整个旧圩村的人都知道,潘家人有一个心愿——找到两位烈士的后人。潘世荣老人在世时,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临终前还不忘交代后辈:要找到烈士后人,告诉他们亲人葬在这儿。

为此,潘家人多方尝试,他们在网上发帖,也打报告到镇政府,甚至联系了央视《等着我》栏目组。


一条线索:县志里有一条关键信息

潘家人不知道,在几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太和村,有一家人也在打听谷振忠的下落。

1947 年,部队征兵。谷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谷老爹本想让大儿子参军,却被小儿子谷振忠“抢”去了。谷振忠告诉父母,哥哥已结婚并有了儿子,自己还是单身,万一打仗有个三长两短,自己没有拖累。谁曾想,谷振忠随部队开拔后,一家人再没有相见,只有几封家书联系。

直到 1950 年,谷家收到一份烈士证书,才知道谷振忠在广西剿匪时牺牲。谷家曾多方打听,想知道谷振忠葬在什么地方,却毫无结果。谷永山说,他曾在网上查过,却没查到有效信息。

今年6月,152师后代在编写该师师史时,查到广西曾有媒体报道过潘世荣一家守护烈士墓的事。他们还了解到,解放军第39军152师454团的战士参加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挥师南下解放广西,经历了一场场剿匪战斗。这些战士都来自遥远的黑龙江。

152师后代白玉芳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在确认152师454团在武鸣锣圩镇牺牲了73名战士,并掌握这些战士的姓名后,他们开始寻找烈士后人。最终,哈尔滨宾县地方志副主编张福平在《宾县志》(1881~1985)中,查到了这样一段记载:“谷振忠,宾县民和乡太和村人,1924年生。1947年4月参军,1950 年于广西剿匪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编者注:应为26岁)。

相隔3000多公里的两家人,终于因为这条线索,联系在一起。

深深缅怀:烈士后人“探亲”诉衷肠

得知谷家的后代要回来寻亲和认亲,7月29日这天,潘家像过年一样热闹。在外工作的儿女们,能赶回来的都回来了,大大小小有30多人。

潘世荣共5个儿子,老大潘正生几年前过世,其余四兄弟早早等候在村口。“好几天睡不着觉。”潘家老三潘正珠说,想了几十年的事突然实现了,心情太激动。见面那一刻,看着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匆匆走来,脸上如他想象的那样英俊、刚毅,他的心突然定了下来,“很亲切,就像亲人重逢,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谷永山(后排中间蓝衣者)与潘家人合影

在潘家人带领下,谷永山来到叔叔的墓地。他重重跪下,磕了个头,哽咽着说,自从听到叔叔牺牲的消息,爷爷整夜不眠,奶奶以泪洗面。逢年过节,他的父母都会多摆一副碗筷。

玉米、大米、小米、黄米、江米、高粱米……知道叔叔从小爱吃这些,谷永山专程带来,撒在墓地前,希望叔叔还能尝尝熟悉的味道。

出发前,谷永山从哈尔滨开车回老家宾县,专程到爷爷和奶奶的墓前转告,叔叔谷振忠的墓地找到了。与壮乡的红土地不同,东北是辽阔的黑土地。谷永山还带来一瓶宾县的黑土,撒在叔叔墓地。

“这么多年了,我们对两位叔叔的感情,早就化为亲情。”潘正珠向谷永山保证,今后潘家不论搬到哪儿,都会回来护墓,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谷永山在叔叔墓前撒下从家乡带来的五谷杂粮。

未了心愿:另一位烈士的后人在哪儿

与谷永山一同前来的,还有152师30多名后人。请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吃些什么呢?白切鸡、白切鸭、扣肉、焖羊肉……潘家人用心地制定着菜谱。

聊天中,谷潘两家人才发现,虽然相隔遥远,但两家人的经历却有些相似。

潘世荣在广西解放后,当起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义务讲解员,每年清明前后,他都自发到各小学,给孩子们讲述锣圩镇一带的剿匪故事。潘家五兄弟,除了老五潘正辉是人民警察,其余几兄弟都是军人。谷永山也当了十多年兵,他大哥的两个儿子也当过兵。如今,两家人认了亲,希望今后常走动。

“谷振忠叔叔的后人找到了,刘芬叔叔的后人还没有音讯。”潘正珠说,母亲得知找到了谷振忠烈士的后人,这几天特别高兴,整天念叨“烈士后人找到了,在哪里?”如今,老人已95岁,潘家后人最大的愿望是在她有生之年,找到刘芬烈士的后人。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