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人真会玩:喜欢的电影没有排片,那就包场看吧!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一部小众电影如果没能在影院上映,但有几十个或上百人一起众筹,“凑够一个厅”,大家依然可以走进影厅观影……近年来,一种名为“众筹观影”的模式在国内悄悄兴起,而南宁也开始有人组织这样的观影活动。

  这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到底怎么操作,众筹观影会遇到什么问题?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二十二》是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电影。(电影宣传海报)


众筹不易
人数“凑”不够,自掏腰包也要上

  日前,斩获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长片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就以众筹放映的方式,走进了南宁一家影院。

  《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导演是范俭,他历时两年才完成了这部纪录诗人余秀华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电影。该片在上海举行完亚洲首映礼后,并没有宣布公映时间,而是发起了全国“百城首映礼”活动,发行方大象点映将一部影片真正的发行权“交”到了每一位观众手上。南宁市民陈女士,就是这次参与该片南宁众筹活动的其中一人。按照原计划,他们的众筹人数必须达到120人,才能满足在影院包场放映的条件。

  “最后结果挺‘悲壮’的。”陈女士这么形容自己的经历。为了完成众筹人数目标,她和其他参与众筹的市民一道,走到大街上卖力宣传,然而还是因为影片题材和内容过于小众,没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最后参与人只有70个左右,为了让大家能看到这部电影,这场电影的南宁众筹发起人自己掏钱买完了剩下的票,大家才如愿以偿成为了《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观众。

  陈女士表示,电影院需要营利,如果想要看一些小众的电影,就必须通过众筹来实现。“小众电影没有票房号召力,基本很难在商业院线排上片,我们这些想看片的人只能通过新的观影方式,也就是众筹,来实现看片愿望。”陈女士说,这类看电影的新方式,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很普遍,众筹活动完成难度不大,但对于南宁的观众来说,“它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需要大家慢慢了解和接受”。

电影本身
题材缺乏商业性,只能靠众筹


  除了陈女士,最近在南宁为了众筹电影而奔忙的还有焦先生。

  纪录电影《二十二》是目前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即将于今年8月14日正式公映。《二十二》是通过众筹方式从全国31850名观众手中获得资金,才顺利完成拍摄和制作的。其中,广西有70多人参与了该项众筹。今年7月初,电影制片方为了答谢这些众筹观众,在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都举办了超前点映会。而焦先生,正是负责这些项目的西南区域发行工作人员。

  “7月初,我们在南宁举办的点映,观众满场,反响很不错,毕竟来看电影的人,都是当初参与了众筹的观众。后来,我们在点映之外,又众筹举办了一场看片会,一个影厅60个座位,卖出了47张票。”对于这样的结果,焦先生表示欣慰,但又表示有些无奈:“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一部电影具有商业性、市场性,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众筹’来做噱头。但总会有一些电影,它的拍摄和制作有着自己的存在意义,并且也需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去传递它的正能量。因为缺乏商业性,这时就只能通过众筹的方式来完成。”

  现在,焦先生还在为《二十二》的公映做着各种前期准备工作。等到电影真正在全国院线铺开的那天,票房成绩如何,这已不是他要去考虑的问题了。一部通过众筹来完成的电影,通过了放映许可,举办了提前点映,焦先生告诉记者,纪录电影《二十二》能走到这个地步,“已经算是成功了”。

现实问题
影院只关心钱的问题,想排片请包场

  参与众筹观影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影片本身。但是对于影院来说,众筹观影到了他们这里,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不管众筹金额多少,参与人数多少,只要对方能够支付相应的放映费用,他们就会配合。换句话说,所谓的众筹观影,其实就是披上文艺外衣的“包场观影”业务。

  “影厅就是生产工具,影院会用最有生产效率的方式来产出利润。我们一般都是按照包场业务的收费标准来收取费用的,众筹观影的观众对我们而言,和一般的商业客户包场没有多少区别。”南宁一家影院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实很多发起众筹的影片,都是拿到了放映许可证,可以在院线正常放映的影片。但是这些影片大都没有什么上座率,所以影院也不会浪费影厅成本来排片。正因如此,众筹观影这一方式才有了活动空间。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不久前成为票房“黑马”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和《冈仁波齐》,其实一开始也有众筹观影的特质,但没想到却靠着人气和品质把场次和上座率拉了起来,成功逆袭。当然,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我们影院优先考虑的就是钱的问题,不承担风险。众筹观影是一种形式,我们收了钱,就提供看电影的片源、场地和服务,而来人头凑电影票的事情,就是那些发起人来负责了。”这位负责人还提到,有些小众电影在上映之初对票房没有信心,也会把众筹方式作为噱头宣传,积累票房。这其实就是把原本电影发行宣传的工作,交给所谓的众筹发起人来分担,尽量减少风险。但说到底,看电影是很个人的行为,众筹观影很难让大家都满意。“如果大家都是为了情怀发起众筹,你最后会发现,折腾一圈下来,观众未必领情”。

众筹意义
让更多好的电影走到了观众面前

  事实上,近一年来一直有小众电影通过众筹观影的方式,在南宁的影城与观众见面。除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二十二》,还有《我的诗篇》《塔洛》《内心引力》等影片。

  记者注意到,这些影片大多以纪录片为主,关注的也都是一些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如曾于2015年一举拿下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的《塔洛》,讲述的则是一个藏族小伙子的爱情故事,全片都用藏语表达。过于小众的故事题材,缺少大众熟知的大咖,为了追求文艺特质而使用的黑白镜头——以上任何一个点,都基本等同于“难以卖座”。2016年底,《塔洛》上映后,意料之中的低开低走,0.1%的排片,到第4天基本“消失”,上映一周半票房还不足100万元。作为第一部上院线的藏语电影,《塔洛》难逃院线“一日游”的命运。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冷门的电影在豆瓣、时光等影视评分网站上,口碑都还不错,观众打分也挺高,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影片依然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众筹观影的形式,在固定时间凑齐足够的观影人数,“包场”让影院确定排片并安排放映,至少让那些原本没有排片空间“一日游”的文艺电影,多了一个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满眼的商业“爆米花”大片,观众只是被动观影,影院排什么就看什么,遇到不喜欢的电影大不了不看。现在,众筹观影的方式,就是希望有更多好的电影可以走到观众面前,观众也可以实现“点播”功能。

  采访中,受访者们虽然身份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和角度也不同,但有一点却保持了一致。在他们看来,让好的电影遇到对的观众,或许这就是众筹观影的意义所在。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 龚文颖 实习生 覃颖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