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1日~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如今,母乳喂养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但对于新妈妈来说,母乳喂养并不容易,尤其在一些喂养的细节上容易走进误区。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母乳喂养的正确“打开方式”呢?8月2日,广西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针对常见误区一一讲解。
误区1
哺乳前要用湿纸巾擦拭乳房消毒
宝宝出生后,若能坚持母乳喂养,不仅利于宝宝健康成长,对妈妈身体也有不少好处,比如可加速子宫恢复,降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有利于产后体重下降等等。广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产一科护士长韦树梅告诉记者,近年来人们对母乳喂养也越来越重视。
每次哺乳前,怎样保证宝宝进食环境“干净”是众多妈妈关心的问题。一些妈妈出于担心,会用湿纸巾擦拭乳房进行消毒,但这样的方式不可取。韦树梅解释说,湿纸巾中含有消毒剂成分,比如酒精等,这类消毒剂容易让妈妈的乳头变得干燥,进而皲裂,这会让妈妈在哺乳时变得非常痛苦。妈妈在母乳喂养前,用温水毛巾擦洗乳房或常规洗澡即可。
事实上,母乳喂养的生理有菌喂养过程更利于宝宝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先接触到妈妈乳头上需要氧气才能存活的需氧菌,然后是乳管内不需要氧气也能存活的厌氧菌,最后才吸吮到乳汁。这个过程能促进宝宝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不仅利于母乳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够促进免疫系统成熟,预防过敏发生。
误区2
防止宝宝脱水,即便纯母乳喂养也要喂水
许多新妈妈担心宝宝会脱水,因此,即便在纯母乳喂养期间,还会给宝宝喂水补充水分。“这是没有必要的,过多喂水会增加宝宝肾脏负担,有时甚至会让宝宝呕吐。”韦树梅介绍,按照卫生部建议,宝宝出生后,纯母乳喂养应到6个月,然后在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哺乳到24个月或以上。也就是说,在宝宝出生后的6个月里,喝母乳即可,不必增加任何食物,也包括水。
母乳中含有新生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除了蛋白质、脂肪、乳糖、微量元素等成分,含量最高的成分就是水。在母乳量足够的情况下,热量和水分都能满足宝宝新陈代谢的需求。
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宝宝发高烧、腹泻脱水时,可喂些温开水,以补充宝宝体内流失的水分。
误区3
生病期间要中断母乳喂养
不少妈妈认为,生病吃药后喂母乳的话,药物会进入乳汁,对宝宝有不良影响。于是,就自己硬扛不吃药,或在吃药期间停止母喂养。
对此,韦树梅表示,并非所有药物都会对乳汁产生影响,并且药物进入母乳的剂量并不大。因此,在谨遵医嘱的情况下,妈妈们在服药期间进行母乳喂养是没有问题的。此外,做B超、核磁共振这类常规检查也不会影响哺乳。
但哺乳期用药还是要非常谨慎,能不用药尽量少用。比如,一些病毒性的感冒、发烧,一般人体可以自我调节,多喝水、休息三五天就能好,这类情况就没有必要用药。如果必须用药,建议先给孩子哺乳,再吃药。
误区4
母乳的营养程度和浓稠程度相关
不少新妈妈在喂宝宝时,都会被老人叮嘱“奶水太稀,没营养,要好好补补才行”。稀的母乳真的不如浓稠的母乳营养吗?
韦树梅说,母乳是稀还是稠没有绝对标准,而且,随着宝宝的需求,母亲身体会自发调节,母乳的浓稠程度也会跟随成分变化而变化。即便是在单次哺乳宝宝的前后,乳汁的浓稠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宝宝先吸出来的乳汁被称为“前奶”。“前奶”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质地就比较稀薄,颜色相对清透。随着宝宝的吮吸,乳汁慢慢会变成奶白色,变得浓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奶”。“后奶”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能为宝宝提供所需的热量,保证宝宝不会经常饿。
韦树梅也提醒,如果只吃“前奶”,宝宝会相对瘦小;如果只吃到“后奶”,宝宝又会缺少蛋白质。所以,妈妈在喂奶时,不可挤掉“前奶”,也不要一会儿喂左侧,一会儿喂右侧,应尽量让宝宝吃空一侧乳房后,再换另一侧。这样做既能保证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也利于妈妈把奶排空,不造成乳腺堵塞。
另外,还有妈妈发现,母乳喂养到后期,乳汁变得稀薄。那么,这时候的母乳是否没什么营养,作用不大了?韦树梅表示,6个月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新的生长阶段,这时候除了母乳,还需要添加辅食。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乳没有营养了,而是光靠母乳已无法满足这阶段宝宝生长的需要,但母乳的营养依旧很重要。并且,相比配方奶粉,母乳更利于宝宝吸收,坚持母乳喂养的宝宝抵抗力也会更强。因此,建议6个月后,妈妈继续保持母乳喂养,直至孩子两周岁甚至更大。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