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7年度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创新论的颁奖典礼上,南宁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荣获“十佳管理创新奖”。因电动自行车“南宁样本”和“礼让斑马线”,南宁获得了全国各地一致认可和点赞。其实,南宁的交通给外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止这些。近年来,南宁市交警部门通过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配套性地推出了一系列交通治理新举措,让市民及外地游客明显感受到了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
▲ 交警部门开展夜间整治行动。交警供图
启用“绿波带”提升通行效率
随着南宁市地铁1号线的开通,不少驾车经过民族大道的市民都感叹说“整修后的道路顺畅多了”。其实近年来,许多市民切身感受到了南宁交通的明显变化。高德地图数据显示,受道路施工等影响,南宁市拥堵排名最高曾在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全国第八名;去年第三季度,排名降至第三十一名;调查显示,南宁的私家车更多了,但拥堵未明显加剧,其中地铁开通、启用绿波带(即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把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等交通软硬件提升是主要原因。
市民黄女士家住朝阳路,在航洋国际附近上班。民族大道“绿波带”启用以前,她开车从民族朝阳路口到民族会展路口大约6公里的路程,耗时30分钟,启用“绿波带”以后,同样的路程只需15分钟左右。
据悉,为推动智慧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管控能力和交通畅通水平,南宁交警从2015年开始到今年5月,先后对佛子岭路、桂雅路、仙葫大道、凤岭南路、滨湖路、双拥路、民族大道和昆仑大道等8条道路实施绿波带改造。数据显示,实施绿波带改造后,市民驾车通过这些道路能节省时间15%~20%。
采取系列措施治理泥头车
泥头车超速超载、闯红灯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对市民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据统计,南宁市共有2300多辆泥头车及180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还有大量散装物料运输车。近年来,市民对泥头车的投诉不断。
为有效遏制泥头车交通违法乱象,今年5月份,南宁交警联合城管等部门,利用科技手段推动“扬尘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整合了南宁市3000多个建设工地、153个采石场、39个搅拌站、56个消纳场及主要运输道路等监控视频资源,通过视频卡口监控、消纳场容量数字监管等系列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工程运输车管理信息的采集、共享、动态监管、分析判研、问责监督。
为配合该系统建设,交警部门对南宁市昆仑大道松柏路口、竹溪大道锦春路口、厢竹大道竹岭立交卡口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车辆夜间识别率由11.40%提升至85.70%;
此外,执法部门在玉象路、凤岭南路、厢竹大道等路段开展夜间整治行动。截至7月底,全市共查处城市工程运输车交通违法行为2.47万起,其中依托扬尘污染治理平台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达500多起。
要抓好泥头车,光记分罚款还不行。6月1日,南宁市首次对城市工程运输车试行“学罚结合”教育惩戒模式。一系列措施落地后,整治效果显著。截至6月30日,南宁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50起,比去年同期下降13.58%,其中涉及泥头车的事故明显下降。
端掉“飙车”团伙降低事故率
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市民门反映,南宁市部分道路存在夜间“飙车”现象,严重威胁到市民的出行安全。南宁交警部门成立了专项行动组,从6月30日起至年底,对道路“飙车”“飙声”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今年7月份以来,交警部门在市中心街区和重点道路展开突击行动,首先在民族大道双拥路口、茶花园碧湖路口等31个重点路口路段设立整治点,构建以南湖内环道为核心区,茶花园路、民族大道为内围区,双拥路、长湖路等道路为外围区的“三级管控”体系,采取“定点检查、巡控巡查、视频抓拍、合围拦截”的方式,让“飙车”违法犯罪无处遁形。
7月11日晚9时许,南宁交警集结160名警力,由支队长蒋卫红、政委宋波带队,联合市局巡警、特警等多警种,分别在万秀村、金河湾、大嘉汇等4个非法改装窝点和位于华南城周边的1个“飙车”违法活动聚集点采取行动,一举将几个窝点捣毁。
仅一个月时间,南宁市交警共出动警力4409人次,共检查车辆2.9万辆次,查处交通违法1125起。打掉涉嫌“飙车”违法犯罪团伙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通过整治,南宁市夜间时段和中心街区、重点路段“飙车”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因车辆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黄东玲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