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无语!三个工程上百万,八年未供过一天水!“惠民”项目只惠村支书一人

阅读数:2700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
全州县凤凰镇三里村三大人饮项目被指接连“烂尾”,村民至今用不上水

▲斗江自然村人饮工程水井在村支书马某家院中,马某用水泵抽水用。



全州县凤凰镇三里村的村民反映,水利部门先后在该村委三个自然村实施了三大人饮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八年来,至今仅惠及村支书一家人,其余村民没有用过一天水。8月4日,南国早报记者实地采访发现,村民所言不虚。据了解,三个项目总投资上百万元,却因各种原因接连“烂尾”

1.三项工程均“烂尾”

8月4日上午,南国早报记者来到全州县凤凰镇三里村委斗江自然村,刚到村口就看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建了一个水塔,村民蒋某说,这个水塔2009年水利部门来村里搞人饮工程时修的,至今八年了,却没有向村民供过一天水。

蒋某称,当初建设时,村民们提议将水塔建在黄家岭,那里地势高,可以给全村供水,但村支书马某未经与村民协商,便将水塔建在自家院中。建成后,因水塔高度不够,无法向二楼以上高度供水。目前全村只有马某一家能用上公用水井的水,村民觉得,这项惠民工程根本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实惠。

随后,记者来到斗江村多户村民家中查看,发现有的自来水管到了家门口,但没有装水龙头和水表,有的自来水管已经被挖坏了。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打了井。

接着,记者又来到三里村委菰塘自然村,看到村后建了一个人饮工程水池,虽然封了顶,但进水管无水,出水管没有接通,无法向村民家中供水,只好闲置在野外。

当来到三里村委享里自然村时,人饮工程的水池建在山坡上,周围已杂草丛生,建池子的模板都还没拆,钢筋外露生锈。记者架梯子爬上去,看到池子没有封顶,里面满是枯叶。

▲享里村人饮工程水池未完工,模板也未拆。


2.有村民借水度日

在三里村委享里自然村马女士家中,记者看到外墙上绑了一根水管,马女士说,这是她家向邻居家借水架设的水管。马女士说,她家因为地势高,打水井时打了17米深都没有水,只好作罢。这几年来,她家只能向关系较好的一户邻居借水用。马女士称,2012年村里搞人饮工程时,她很高兴,但搞了没多久就停工了,连水池都没有完工,村里也没有埋设自来水管。现在村民要用水,只好自家打井,然后用电动设备抽到屋顶的水箱中,花费要上万元。

知情人蒋某说,从2009年至2012年,三里村委共建设了三个人饮工程,都是村委向上级申报审批下来的,由老板蒋某国具体施工,但三个人饮工程的水塔或水池都没有供水,成了摆设。村民们认为,不排除有人借项目来套钱,拿到钱就不管结果了。

3.多原因导致闲置

8月4日中午,记者来到三里村支书马某家中,打开水龙头,看到有水流出。马某解释,他放了一个水泵到公用水井中,抽水供自家用。如果抽水到人饮工程水塔中,耗电大,加上村民不愿意交水费,所以就没使用。

对于水塔为何建在自己家中,马某说,经村委申报,2009年水利部门批下一项人饮工程给村里,但村委没有集体土地,项目无征地补偿款,其他村民也不愿意提供土地来做。后经水利局工作人员查看,定点到他家门前。对于人饮工程“烂尾”,马某认为,抽水和管道维护会产生费用,所以村民用水要收水费。而大多数村民家中已打有井,所以不愿意交水费,也不愿意交钱安装水龙头和水表。

施工方负责人蒋某国介绍,斗江村和菰塘村的两个人饮工程,他是按要求打好了水井,建好了水塔和水池,并埋设了水管到村民家门口。按规定,入户的水龙头和水表由村民自行负责安装,或者交钱给施工队安装。但村民们不愿意交钱,也不愿自行安装,时间长了一些水管就被人偷走了。建设享里村的人饮工程时,他将水管运到了村里,村民们不愿意出劳力来埋设,他只好又将水管运回,那个工程就停工了。

4.工程款均已结算

四年里,有关部门批了三个人饮工程项目给三里村委,结果三个项目都成了“烂尾”。对此,全州县水利局农水站站长伍江春说,当时是村委打报告申报,称村民饮水困难,申请建设人饮工程,经向上级审报就审批了下来。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由村民义务投劳埋设水管、村民出资安装水龙头和水表,不过大多数村民自家有井,村民们积极性不高,导致人饮工程“烂尾”。

伍江春介绍,斗江村人饮工程是2009年的项目,投资32万元余元,其中中央拨款21万元。菰塘村人饮工程是2010年的项目,投资近32万元,其中中央拨款21万余元。享里村人饮工程是2012年的项目,投资51万余元,其中中央拨款32万余元。斗江和菰塘两个村的项目已经过验收,享里的项目因村民不支持建设,就停工了,按实际工程量结算了工程款。

伍江春称,目前,县政府已筹集了部分人饮工程养护资金,可以对部分人饮工程进行完善,但要看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如果积极性不高,他们也无能为力。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 邓振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