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里安装一款APP,就能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疲劳程度;把衣服晾在智能衣架上,回南天不用再担心衣服发霉……8月9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落幕。在两天的角逐里,参赛选手们金点子频现。
参赛人数增两倍
8月9日,来自广西各高校的师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大会堂里观看参赛选手决赛路演。此次大赛启动以来,共吸引了广西68所高校约9.46万人次报名,参赛项目数达2.24万个,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参赛项目,均为上届比赛的3倍左右。选手们提交的项目涉及“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等领域。
来自广西师范学院的赵培珺和他的团队带来的是一项公益创业项目。这个名为《创乡——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创客教育普及方案》的项目最终获得了当天的冠军。
▲网络图片
赵培珺告诉记者,打造这个项目,计划通过为乡村中小学援建教学设备,让小学的孩子感受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氛围;针对不少乡村中学生毕业就走上社会的现实,为他们提供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的创业课程……
新增就业型创业组
相较往年,本届大赛在赛制设计上增加了“就业型创业组”。大赛对该组参赛项目作出特别的规定——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就业人数增长。其中,“带动就业”因素占总分值的40%。
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团队参赛项目《万卓——轻餐业创业孵化平台》在比赛中获得了“最佳带动就业奖”。团队带头人肖月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5年,不仅拥有自己的公司,还形成了成熟的经营模式、销售渠道。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带动了不少年轻人、下岗工人就业。
不少初出茅庐的新手,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可。比如来自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nadinger——安心输液》项目,采用技术,在病人的输液即将完成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示护士更换药液或拔针。团队成员杨梅丽说,该项目已处于资金筹备阶段,正尝试与医疗机构合作,一旦筹备完成将正式落地。
优秀项目有望冲击全国总决赛
此次大赛有36所学校的160支队伍进入现场赛。经过激烈角逐,共产生40个金奖、100个银奖、170个铜奖。优秀项目有望冲击全国总决赛。
自2015年第一届大赛举办以来,广西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中约1/5获得过该赛事广西选拔赛铜奖以上奖项。越来越多的参赛作品和科技成果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走出校园,转化成了受市场青睐的产品和服务。
俞家模是从大赛中走出去的“大神”级人物。上届比赛,他和团队带来一款“舞蹈圈APP”的参赛项目,获得金奖。该项目曾获3000万元天使投资的故事,至今仍在高校师生中口耳相传。此次大赛,俞家模再次回到广西参赛。在他看来,时隔一年,创新创业大赛无论是选手水平,还是项目的专业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莫诗浦表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催生出一批优秀成果。大赛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雷倩倩 实习生黄军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