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宁市区主要公园之一,南湖公园的水质一直备受市民关注。记者近日从该公园获悉,南湖水质总体上处于地表Ⅳ~Ⅴ类(即四类~五类),其中氮、磷超标,成为主要污染因子。今年,南湖公园将开启新一轮水质改善项目,对公园水域进行生态治理,使南湖水体长期保持并稳定在地表Ⅳ类标准的水平。
湖水呈现绿色氮磷已经超标
“公园的湖水看上去是绿色的,是好还是不好?”住在南湖公园附近的李女士经常带孩子到公园里散步,“绿波荡漾”是她对南湖水的印象。实际上,绿色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迹象,说明水中的营养元素氮、磷等已经超标,水体受到污染。
“南湖水质总体上处于Ⅴ类水质(即普通景观用水)。”8月17日,南湖公园一工作人员说,南湖属于湖泊,水流相对缓慢,氮、磷含量较高,一旦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就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记者了解到,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会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如果藻类爆发后死亡,会使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甚至造成其他水生生物和鱼类衰亡的污染现象。
此前几经治理水质仍不稳定
据介绍,1998年之前,南湖公园主要的污染源是城市污水,分别从桃源路、双拥路、公园值班室旁、星湖路、南湖桥头等5个入口排入南湖。1998年,南湖公园进行环湖截污,用管道将污水引到埌东污水处理厂。为治理南湖水的富营养化,2002年,南湖公园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包括清淤、补水及景观建设等,每天从邕江抽取4万~7万立方米的江水对南湖进行补水,使南湖水质有所改善。2009年改造补水系统后,南湖补水能力增加,每天从邕江补水最高可达12万立方米。此后,每年有1000多万立方米的水从邕江进入南湖,再从竹排冲出去,长期实现循环流动,同时还投入花白鲢、鳙鱼及底栖生物等,控制藻类的暴发。然而,由于整个南湖水体更新周期较长,湖面的水质受降雨及人工补水影响较大,另外,一些营养物质进入南湖后,湖水的消化速度也不一样,致使上湖与中湖、下湖的水质变化不一致。2010年,由于南湖隧道工程施工挖坏截污管,造成大量污水排入南湖,上湖水质显著恶化。2014年,南宁市开展的“中国水城”建设中期评估表明,南湖水质为Ⅳ类~Ⅴ类,主要污染物依然来自沿湖5处雨污溢流口。大雨天,污水因截污管满会溢出,直接排入南湖。
水质改善项目预计年内动工
“我们每天都会打捞水面垃圾,但从感官上离市民的要求仍有距离。”南湖公园一工程师说,南湖作为公园的主要景观水体,是城市水系的一部分,也是南宁市的一张名片,其水质直接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据介绍,仅靠工程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水富营养化的问题,“要想水质清澈,必须让湖水实现自我净化”。今年,南湖公园会启动水质改善项目,预计年内动工。该项目计划对南湖公园约107公顷的水域进行生态治理,其中包括5个溢流口生态净化处理、驳岸维修、加固处理及生态化改造。通过采取治理措施、投放和培养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构建一个动植物和谐共处、稳定并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使南湖水体长期保持并稳定在地表Ⅳ类(即普通农业用水,灌溉用)的水平。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张文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