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是大学新生报到的高峰期。家长在为孩子收拾行囊时,可能也在想“每月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合适?”日前,南国早报记者对500多名在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消费情况和消费态度,希望能给大学新生和家长提供参考和帮助。
近日,南国早报对522 名在校大学生发起消费行为调查,发现约一半的学生,每月消费在800~1200元,但也有少部分特别“豪”的学生,月消费 3000 元以上。调查数据表明,月消费在3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觉得钱最不够用。
1、 区内高校
超八成学生月消费在1200元以内
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家庭基本经济状况、每月花费、父母给的钱是否够用、除生活费外支出最大在哪些方面等。截至 9 月 1 日,共收回522份问卷。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71%在广西区内读书,约11%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约 15%在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另有少部分在三线城市。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各阶段都有,并且就读于不同层次的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主要集中在 800~1200 元,约 51%的大学生属于这一消费层次。另有约 24%的大学生每月消费在 800元以下,被大学生自评为“裸活”,约 14% 的 大 学 生 每月消费 在1200~1600元,被认为属“小康”水准。也有部分学生开销较大,约4%每月消费在 2000~3000 元,另有约3%每月消费超过3000元。
实际上,月消费与所在地域也有很大关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读的学生,近七成学生花销在1600 元以上,消费在 2000 元以上的学生超过三成。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近半大学生月消费在800~1200元,另有25%的学生消费集中在 1200~1600 元的幅度,消费在1600 元以上的学生约占 16%。在广西区内就读的大学生,月消费超过1600元的仅为4%,约85%的大学生月消费在1200元以内。
2、谁最差钱
月消费超3000元的说钱最不够用
家长给的生活费够花吗?从调查看,约63%的大学生认为刚好合适,约15%的大学生认为绰绰有余,另有约21%的大学生认为不够用。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年收入在5 万元以下的大学生,生活都比较节俭,约92%的大学生每月支出在12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50万以上的学生中,月消费在1200元以下的学生不到三成,月消费3000元以上的比例达40%。
有意思的是,觉得父母给的钱最不够用的,是月消费超过3000元的学生,其次才是月消费在 800 元以下的学生。广西大学团委书记左向蕾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好,平时大手大脚惯了,到了大学如果要保持一贯的生活水准,自然认为父母给的钱不够用。相反,经济条件相对差的大学生,一方面从小节约惯了,另一方面也知道家里没法支付自己过于奢侈的生活,在用钱时会更理性。
3、“网红”家长
每月给读清华的儿子1000元
如今大学生的消费越来越多元化,伙食费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只有约 4%的学生在大学里“裸活”,伙食费占到他们总支出的九成以上。约 47%的学生伙食费在每月总支出中占五成及以下,其中基本伙食费在三成以下的学生约有11%。对大学生多元的消费状况,家长普遍表示理解,认为伙食费占总支出的六七成比较合理。不久前,在全州县开米粉店的老板唐德晋成了“网红”,他歇业 5 天送儿子去清华大学读书,并手写歇业通知把这件喜事广而告之。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每月给儿子唐超 1000元生活费。唐德晋说,他们一家三口在清华大学食堂吃了一顿,3 人一共花了 21 元,他估计儿子每月伙食费应在 600 元左右,加上一些其他开支,每月 1000 元的生活费他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4、钱花哪了
女生爱服饰男生爱社交
除了伙食费,大学生的钱主要花在哪儿?调查显示,服饰高居榜首,约 55%的学生认为这一块花销大,另有48%的学生选择生活用品支出。在伙食费之外,男生消费主要集中在社交、生活用品、服饰;女生主要集中在服饰、生活用品、电话费及上网费。有些消费男女差异明显,如约34%的女生认为美容方面的开支较大,而有此消费的男生不到 5%;男生额外支出更多地集中在社交活动上,45%的男生认为社交开支较大,有同样认知的女生只有22.5%。此外,化妆品、游戏充值以及追星消费等,都占了部分学生总支出的很大一部分。
5、透支咋办
近两成学生选择兼职补缺口
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学生有过生活费超支的情况。在这些学生中,约26%的学生选择“节衣缩食,撑到月底”;约19%的学生选择“自己出去兼职”;12%的学生选择“问父母要钱”;还有些学生选择“向朋友借钱,下个月还”或“预支下个月生活费”。在父母眼中,李婷婷(化名)是个生活节俭、消费有节制的孩子。但她私下透露,自己偶尔也会超支,去年有一个月因严重超支,为了撑到月底,她吃了半个月饺子,“饺子便宜,馅还有荤有素”。频频出现的校园贷风波,让学生在超前消费时更谨慎,约 49%的学生表示“听说过校园贷但身边没人使用”,16%的学生称自己曾用过。有过校园贷经验的学生,84%选择了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蚂蚁花呗等,另有约 14%的学生选择趣分期等学生分期购物平台。在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中,有1人自称进行了裸贷。
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辅导员王静(化名)介绍,学生进入大学后,对金额的支配权增大,每个月怎么支出要心中有数,在消费前应该思考,如果超支了自己能否解决。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近年来校园网贷事件频发,一方面是大学生消费观有偏差,追求片面的虚荣和满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与家长沟通存在问题,孩子从父母处得不到满足,才会铤而走险。
南国早报记者 蒋晓梅 实习生 陈敏学 莫翠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