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借东风大败曹操,是因为他会观天象测风雨,这在现代社会叫天气预报。不过,现在的天气预报不仅可以准确预测未来6小时以内的风雨情况,还可以预报今后一个月的天气变化。
今年47岁的北海气象台台长梁宝荣,是1992年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工作的。25年来,他和同事们目睹了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巨大变化
有些岗位渐渐消失
老气象工作者都知道,过去的天气预报是靠雷达收集大气云层中的数据,然后由预报员根据数据填图——在地图上画高压、槽线,之后通过预报员的经验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
“我刚来气象台时,在预报科当填图员,就是每天各地气象台站观测的资料向中央气象台汇总,中央气象台每天分两个时段向各台站发布,我们通过通信接收,然后将这些数据填在图上,交给预报员分析。最多时,填图员有10个人。”今年57岁的蔡志海对记者说,随着科技进步,从10多年前开始,中央气象台接收数据后直接输入电脑分析,然后直接生成图表,各地台站打开电脑进入网络就能拿到这些信息,预报员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填图员的使命结束了”。
气象业务上,另一个渐渐消失的岗位是地面观测员。“过去,每个地面观测站都有人定时去抄数据。如今,所有观测站都是自动操作,人工只是保障机械正常运转。”梁宝荣说。
准确预报保障重大活动
梁宝荣说,现在所有的气象预报都是运用科技大数据带来的结果。比如,北海冠头岭有一个球状的建筑,这是2010年投入使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它负责监测200公里范围内的云层变化,除了将数据上传到中央气象台,还可以提供当地的降雨情况。
“它通过监测云层的变化,推断降水云体的移动速度、风场结构特征、垂直气流速度等,可以有效地监测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同时,通过定量测量回波强度,可以估测大范围降水。”冠头岭雷达站负责人李云川对记者说,根据雷达监测的云体变化,可以作出6小时以内的短临预报,为社会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
2016年,北海市在银滩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全国性活动,但是当时遇上台风季节,活动开幕当天上午仍然在下雨,主办方向北海气象台求援。“当时我们的压力好大。”梁宝荣说,他们紧盯着雷达中降雨云体的走向,最后通过精密计算,得出降雨云体将在当天上午10时左右远离会场地区。他们作出预报后,主办方便将活动推迟到上午10时举行。
“大雨在开幕式前停了。”当天,许多当地市民和参会者都感到惊讶。其实,这就是依靠科技的结果。
信息采集不准会影响预报结果
“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如今预报产品越来越丰富。中国、日本和欧洲的数值预报系统都是共享的,各地台站现在的任务大都是收集原始数据,为整个系统服务。”梁宝荣说,如今的台风预报已经非常先进,依靠卫星云图,从台风的生成、移动路线到登陆情况都可以实时监测,这个进步让沿海捕捞业每年的损失大大减少。
比如,现在出海捕捞的渔民,往往在台风到来几天前就会接到通知,他们可以很从容地选择锚地避风。
“当然,越来越依赖数据产品,也有问题出现,一旦初级信息在采集时不准,就会影响到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市民反映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梁宝荣说,在现在大数据时代,预报员对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比20年前最好的预报员凭经验加上当时科技得出的预报要高得多,“如果当时有80%,现在能达到90%以上”。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许海鸥
编辑